文|专业湃
智能穿戴市场渐成规模许多年,各类产品热了凉,凉了又热,一直算不上稳定。2023 年,这个领域再度翻红,从去年年底,市场就隐隐有复苏的迹象,数据显示,2022 年 12 月,我国血氧智能手环线上渠道销量同比增长 13%,配备体温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线上销量同比增长 60%。
虽然这难免会有疫情的影响因素,但纵观智能穿戴行业发展,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的销售一向出众,它们凭借花样百出的功能性搭载,成为整个智能穿戴市场的产品典范。从某种程度上,小米在这个领域中崭露头角靠的就是手环。时间追溯到 2014 年,小米旗下第一款手环问世,此后便为行业打开了潮流销路。
到 2021 年,小米可穿戴腕带设备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TWS 耳机产品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三,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小米对智能穿戴业务极其重视,曾经还特意成立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一边是璀璨的市场未来,但另一边,小米也渐渐面临行业内不可避免的倒逼。
苹果、华为等头部企业暂且不论,小米自家生态链上的对手就不少。以华米为例,从华米自有品牌独立后,2021 年的出货量增长 59.6%,同期,小米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则下降了 30.5%。2023 年,眼见智能穿戴卷土重来,小米又能跟着“沾光”多少?想必答案与否十分重要。
小米的腕部“力量”还在吗?
坦白来讲,腕部经济算得上是智能穿戴市场的一块“试金石”。无论是小米凭借手环一炮而红,还是后来的入局者多把这块红利当成入场券,总之,想要攻占智能穿戴,要先拿下腕部赛道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
但转折点出现在 2019 年,这一年,腕部设备的市场增速被耳机反超。根据 IDC 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总体数据,智能耳机出货量的市场比例由 2019 年 Q2 的 51.8% 增至 2020 年 Q2 的 60.2%;腕戴设备的市场比例则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其中智能手环的下滑最为明显,由 2019 年 Q2 的 21% 降至 2020 年 Q2 的 16.7%。
2020 年以后,或许是受健康监测概念的影响,腕部设备又逆势攀长,但也不是所有产品的运气都那么好。根据 Canalys 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报告,2022 年 Q3 腕带设备出货达到 4900 万台,同比增长 3.4%,其中,手表类继续增长,但手环类继续下跌,仅国内市场的智能手环出货量就下滑 15.6%。
这种变化尽管微妙,但具体投射某个企业身上,反应便十分明显。2022 年 Q3,国内可穿戴腕带设备里,小米被华为压过一头,华为的出货量 290 万台,市占率 24%,小米的出货量则为 260 万台,市场份额为 21.9%,排名第三的不是苹果,也不是其他头部手机厂商,而是以儿童手表为主的小天才,市场占有率有 9.8%。
小米之所以落后第二,小天才挤进前三,与手表、手环的此消彼长有莫大关系。小米以手环在智能穿戴领域起家,但智能手表的步调便稍微有点晚。据悉,小米首款智能手表是在 2019 年发布的,这个时间要比华为晚四年,苹果更是智能手表的领导者,小米首款手表刚面世两年,苹果的智能手表贡献收入就已经高达 150 亿美元。手环销量低迷,手表发力不足,这是导致小米在国内出货量下降的关键原因。
全球方面,2022 年 Q3 季度腕带设备出货量最高的是苹果,得益于 Apple Watch S8 系列的热销,苹果的手表出货量在 Q3 同比增长了 48%,这也使得苹果在 HLOS 智能手表中的市占比超过了一半,高达 50.6%。与此同时,相关行业报告显示,这两年智能穿戴设备正朝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苹果当前,秉承性价比的小米无疑落了下风。
数据显示,去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总销量超过 2100 万台,相比去年同期的 710 万台增加了 197.6%,配备运动追踪功能的智能手环平均售价为 94 美元,智能手表平均售价为 400 美元左右,而小米手环的均价在 250 元左右,智能手表的价格在 1000 元左右。
当然,高端玩家不止苹果,华为去年第三季度推出的 WATCH 3 Pro new 售价也高达近 3000 元。偏离市场中心轨迹显然不是小米想要看到的,腕部力量式微,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四面楚歌的信号,小米不得不稍微调整路线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
但有意思的是,小米选中的似乎不是腕部设备,去年 8 月份,小米发布了旗下最贵的耳机,小米 Buds4 Pro,零售价 1099 元,几乎与手表的价格不相上下。不是小米想要放弃腕部市场,而是单一的方向已经靠不住了。
追不上的更新速度,抓不住的功能“风口”
从 2012 年,GoogleGlass 首次惊艳亮相,智能穿戴设备的概念就时刻被更新续写,尽管市面上的相关设备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眼镜、项链、服饰,但行业真正的增量始终都围绕耳机、手表、手环迂回难升。
企业找不到下一个消费痛点,只能在仅有的产品中尽量打造更加坚固的商业闭环,以至于穿戴设备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小米手环迄今为止,走到第 6 代,Apple Watch 从 2015 年至 2022 年的 8 年时间,从 Series 0 迭代至 Series 8。
但更新速度快并不意味着产品创新程度发生递增,以科技含量最高的苹果为例,据 Wristly 公司近期针对苹果智能手表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 Apple Watch 不是必备之物,甚至其中有近 25% 左右的用户对 Apple Watch 的功能表示不满。
小米在国内电子产品消费市场上的路人缘尚且从优,但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小米智能手表的认可度只有 60.6%,剩下几个品牌则更低,华为是 59.2%,OPPO 只有 15.1%。如何在智能穿戴领域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点?这个问题值得大部分企业思考。
幸运的是,2020 年以后,健康监测误打误撞激活了智能穿戴的消费欲望,同时,也侧面补充其一向薄弱的实用性。根据 Global Market Monitor 发布的调查报告,在智能手表众多功能中,健康检测功能受到的关注度排名第一,超过七成的潜在用户会考虑产品健康检测功能的完整性。
这算是智能穿戴市场好不容易把握住的一线生机。以小米为例,背靠雷军系医疗版图,小米的智能穿戴业务能以硬件,辐射包括寻医问诊、医疗信息化、运动健康、养老康复、个人健康管理、睡眠健康等多个细分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在 2023 年将超过 200 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周围早就群狼环伺。
这其中既包括以华为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新兴的科技企业、家庭电子公司。以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参与者。据悉,华为与超过 80 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研究,覆盖心脏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血管健康研究、呼吸健康研究、女性健康研究等。
美敦力、飞利浦的产品也已面世,国内企业九安医疗已有可穿戴产品获批上市,乐普智芯、质子科技、智柔科技等企业也均有相关产品已获批上市。或许,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穿戴设备除了医疗健康,还未找到更多的功能创新。
元宇宙死了,但硬件还活着?
2 月 27 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视频,正式公布新款无线 AR 眼镜。元宇宙从巅峰到溃败,走到 2023 年,选择放弃的企业不在少数,资本退散,创业赛道荒凉,但硬件设施似乎还在坚持。
不止小米,2 月份,索尼 PlayStation VR2 头显也正式开始发货,加上雷鸟创新、Nreal、Rokid、INMO 几家企业,在 2023 年 AR 眼镜总出货量预计可突破数十万台量级。诚然,智能穿戴领域,除了占比率最高的三大类,智能眼镜的关注度最高。
数据显示,对于用户来讲,智能眼镜是整个智能穿戴领域最能凸显科技含量的产品,其科技搜索主题超过了 30%。只不过,出货量一直平平无奇。2022 年 3 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中,TWS 耳机品类出货量最高,占比高达 69.02%,其次是手表,占比 28.39%,剩下的 VR/AR,占比只有 2.6%。
也就是说,在这个单一且空白的领域里,每家企业都在等待一个亮相的机会。小米当然要摩拳擦掌,据悉,小米的无线 AR 眼镜支持完整的大屏应用生态,比如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而多元化、联网场景化、内容生态与应用流转能力已赫然成为行业分秒必争的命门。
特别是内容生态,就小米而言,或许内容是比技术更难掌控的关键。先看内容对智能眼镜市场的加成,有媒体报道过,世界杯开赛的一周左右,京东平台 VR 眼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50%,2022 年光线传媒、蓝色光标、完美世界、恒信东方、芒果超媒、风语筑等内容制作企业纷纷宣布进军 VR 内容制作与分发。
国内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企业并不多,pico 背靠字节跳动算是一个典型例子,尤其是视频内容,已成为 PICO 的强项,甚至三体也与 PICO 达成合作,制作首个 VR 版本《三体》互动叙事作品,预计今年上线。
对于小米而言,继续鏖战智能穿戴,孵化下一步眼镜业务,内容生态的搭建迫在眉睫。小米不是没有为内容努力过,云游戏、小说乃至短剧……据悉,小米云游戏以小米硬件设备为基础载体,用户通过使用小米电脑或小米电视登入云游戏平台,并通过手柄、鼠标、触摸屏进行操作游玩,尽管水花不多,至少印证小米的内容意识的确在爆发。
可小米要面临的不止是这些,2023 年,随着 ChatGPT 的一夜爆红,元宇宙风头被一抢而空,大部分企业都持有悲观心态。仅仅一个 2 月份,先是微软解散了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部门,并宣布将关闭社交 VR 平台 AltspaceVR。接着,PICO 被爆进行大裁员,难产多时的苹果混合现实头盔被爆将再度推迟发布。
小米此时继续跟进 AR 眼镜,显得过于乐观,但这份乐观背后到底是对元宇宙的持续期望,还是穿戴市场的一招突击,答案似乎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