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业务困难重重,Mate 50难成华为解药

  来源:于见专栏

  自从 2022 年 9 月中,华为 Mate 50 系列开售以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均被抢购一空,根据市场调查,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华为 Mate50 总销量约为 680 万台。可能华为自己也没有想到,Mate 50 突然会受市场如此青睐,以至于一度没有储备足够的存货。

  目前,华为已经紧急增产 Mate 50 系列,持续向多渠道放货。网络上开始传开 4G 干翻 5G 的之类的说辞。华为在跌落神坛之后,真的因为一款 Mate 50 而起死回生,重新崛起了吗?可能事实上并非如此,市面上关于 Mate 50 的利好消息,也许只是短暂的繁荣,而华为手机要想恢复昔日荣耀,可能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注定是坎坷的。而且,这也是中国芯片科技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1

  Mate 50 的繁华之外,华为手机实则“跌入谷底”

  虽然很多网友不愿意承认,但却又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华为手机在被多轮打压之后,确实跌入谷底了。这通过华为近五年的销量就可以窥见一斑。

  进入 2020 年之后,美国开始了对华为的各种打压。2020 年,华为全年收入是史上最高的 8914 亿元,同比增长 3.8%。当年手机出货量已经在下滑,为 1.885 亿台。华为 2021 年全年收入为 6368 亿元,同比下滑 28.6%;手机出货量约 3500 万台,排名全球第9,同比下滑 81%。

  而且,通过华为智能手机往年销量对比,可以看出。2012 年时,华为手机的销量约为 3200 万台。随后几年迅速爬坡,保持着高速增长,到 2019 年时,华为手机销量为 2.4 亿台,而从 3200 万台到 2.4 亿台的销量,华为用了 7 年时间。

  但从 2019 年的 2.4 亿台,再跌回 3500 万台,华为只用了 2 年时间,2020 年下滑 21%,2021 年下滑 81%,就打回 10 年前了。由此可见,如今华为手机的销量与其辉煌时期相比,已跌入深渊。

  前段时间,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表示,华为手机已经具备了颠覆性的技术,只待搞定芯片,就可以王者归来,余承东甚至表示,这个时间是 2023 年。

  只是,2023 年华为就实现王者归来,显然是有难度的。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供应链在 2023 年能不能实现 14nm 芯片的纯国产都不确定,就算纯国产的 14nm 芯片能够量产,也能帮华为代工,但是也只是 14nm 的芯片。与高通、苹果、联发科、三星等在 2023 年将要推出 3nm 的芯片,在制程水平方面,依然相差甚远。由此,也将会加大华为智能手机体验与性能等方面与巨头企业之间的差距。

  这也意味着,对于华为手机而言,当前的行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因为一直以来,华为空出来的市场,已经被其它品牌抢走。而在技术方面尚有不足之时,华为想要短时间之内追回丢掉的市场,并非易事。

  2

  罕见降价促销,却恐难“夺回”市场

  近日,Canalys 发布了中国手机市场 2022 年度调研报告,根据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全年手机总销量达 2.73 亿部。作为对比,此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 2021 年中国手机市场运行数据,2021 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高达 3.51 亿部。这也意味着,仅仅一年以后,智能手机市场同期足足减少了约 7800 万部,这无疑再次印证了,2022 年手机市场的惨淡状况。

  具体方面,根据 Canalys 公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在一梯队的五大头部品牌为苹果、小米、OPPO、荣耀和 vivo。苹果以一年总销量 5432 万台的成绩一骑绝尘拿下中国市场第一,紧随其后的小米销量达 4348 万台;oppo 排名第三,年度总销量 3063 万台;荣耀排第四,总销量 2982 万台;vivo 排第五,总销量 2786 万台。

  从销量排名上不难得出结论,经过行业持续长达一年的需求疲软后,头部品牌已经悄然完成了一场重新排座次的行业大洗牌。华为明明有问鼎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实力,可以在高端手机市场能和苹果手机掰手腕,现如今却沦为 other,这不得不令人唏嘘不已。反观苹果手机的销量就非常不错,已经稳居全球销量榜第二的位置,也是国内销量榜第二的手机品牌。

  据了解,华为 Mate50 系列上市之初,起售价为 4999 元。而华为 Mate 50 Pro 系列手机起售价为 6799 元,华为 Mate50 E 起售价为 3999 元,Mate 50 RS 售价 12999 元。Mate 50 系列的型号价格和上一代 Mate 40 相差无几,价格从 5000 元到 1 万元,保持了高端智能手机的定价。甚至和苹果、三星旗舰机的售价差不多,但要比不少国产其他手机品牌,更加昂贵。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 Mate 系列作为国产高端机的门面代表,一直是纹丝不动,但凡有降价消息一定会激起很大反响。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华为 Mate 系列的高端机保值率很高,很难遇到降价情况。不过,在距其发布时间接近半年之时,华为公司也无法坚持其高价策略,而是华为 Mate 50 以及华为 Mate 50Pro 均再度降价,最高跌价幅度甚至达到了 1430 元。

  其中华为 Mate50 的跌幅要略小一点,定价 4999 元起的它,目前市场价格是被调控到了 4279 元左右,虽然它档次不如 Mate50 Pro,但是性价比其实更高,北斗卫星消息、IP68 防水、50W 无线充、超光变 XMAGE 影像技术全部都有,系统也是鸿蒙 OS3.0。

  对比之下,华为 Mate50 Pro 的价格下跌幅度则更大一点,定价 6799 元起的它,目前市场价格是在 5369 元左右,跌幅高达 1430 元。这么一玩直接将华为手机的价格区间跌入和小米、oppo、vivo 等手机价格区间。

  早期任正非一度公开表示:华为要像苹果一样贵,就是为了给友商留条活路。那是因为华为手机的定位是和苹果、三星对标的高端机型,它抢占的是高端机的客户群体。在 2020 年,一度华为的销量超过了苹果,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手机厂商,仅次于三星。

  不过,在遭受了美国的打压之后,华为手机的销量呈现出了断崖式的暴跌,由于相关方面持续加码制裁,华为芯片的采购也愈发困难。知名市调机构 Gartner 公布了一份芯片采购榜单,在 2021 年,华为采购芯片的金额只有 153.82 亿美元,跌至第七。

  通过目前的售价来看,华为 Mate 50 的价格已经是跌落到了“小米价”,和小米 13 近似的售价,也是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华为 Mate 50 和小米 13 在售价近似的情况之下,到底选择哪款更合适呢。虽然说华为并没有公开承认,华为手机将市场定位降级,但是从价格上已经明确地表明,华为丢失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会和国产的中端机型展开竞争。

  这也意味着,虽然以 Mate50 为代表的华为高端智能手机虽然降价,却一方面有丢掉高端品牌定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将直面小米等品牌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恐怕无济于事。

  3

  断供影响持续,Mate 50 难当冲击高端重任

  众所周知,华为公司近年来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源于美国政府对其打压,导致芯片、系统软件等断供。据了解,美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多次对华为实施制裁和打压,包括禁止美国公司向华为供应芯片和谷歌内核的安卓系统等其他关键技术、限制华为在美国市场销售手机和其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等。

  这些打压措施对华为的产业布局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导致华为的营收和市场份额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华为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地位,这些制裁措施也对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华为在贸易战之下,不仅基本盘失守,在冲击高端产品方面,也处处受制于人。例如,华为 Mate 50 系列发布后,有网友反馈,看到不是麒麟芯片,本来不想入手,后来也买了一台标准版,本想支持华为,却大失所望。

  据了解,该网友入手 Mate 50 后才发现,缺少麒麟芯片的 Mate 系列确实没有灵魂,因为往年新一代 Mate 系列发布时,都搭载最新款麒麟高端芯片,同时华为还提供了最好的系统优化,因此一直以来 Mate 系列是华为的最高端机型,也是最贵的,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用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Mate 50 也被网友吐槽,是华为 Mate 系列最失败的一代。实际上,除了核心的芯片以外,其手机的整体硬件配置,出现了开倒车的情形,手机的使用体验也大不如前。因此,即便是其顶着曾经华为高端手机的帽子,如今也因为用户体验、产品降价等而被视为大众化的产品,可谓“泯然众人矣”。

  目前看来,新一轮制裁对华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相较于之前的数轮制裁,此次制裁力度和涉及面显然更大、更毒辣。一句话概括起来,此前的制裁导致华为的供应链出现断层,芯片供应链被切断,而这一次的制裁屠刀却是致命打击,意图斩断与之相关的全部外部供应链,华为也将因此迎来至暗时刻。

  在供应链体系上,从部分断供将升级为全面断供,由此可见,美国为巩固自身科技霸权正在将华为逼向绝境,一旦禁令通过并实施,把压力给到了华为,美系供应链的全面断供也将导致华为消费者业务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严峻形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此来看 Mate 50 的命运,无论其产品如何定位,也就显而易见了。

  4

  结语

  华为面临的发展困境和产业布局难点主要源于美国政府的打压措施,尤其是对其芯片供应的限制。这对华为的营收和市场份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华为的 Mate 50 似乎也是华为高端手机走下坡路的开始。而华为想要夺回主阵地,甩掉各种发展掣肘,恐怕仍将继续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同时积极应对美国政府的打压措施,以寻求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方有重回昔日辉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