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永昂
编辑 岑峰
科技界的 Big thing——Copilot 发布
3 月 17 日凌晨,微软 Copilot 在朋友圈刷屏。搭载着 GPT-4 的全新的 AI 服务产品——Microsoft 365 Copilot(意为副驾驶)犹如一声惊雷,让业内感受到了生产力的变革。
业内还在震惊于 GPT-4 带来的改变,微软又带来新一轮惊喜。AI 变革速度之迅猛,让互联网用户如做梦般惊讶又恍惚。
Copilot 搭载着 GPT-4 模型,适用于全套 Microsoft 365(原名 Office)。Copilot 可以帮忙做会议纪要。更神奇的是,Copilot 还能直接把 SWOT 表加到指定 PPT 中,Copilot 的出现,可以让打工人不用再被 PPT 等繁琐的办公程序折磨。
有从业者表示,在微软宣布将在 Office 中嵌入 GPT 之后,业内就有一定的期待,但是 Copilot 成品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期待。
不过,也有很多人还没意识到,Copilot 的发布对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亚于 GPT-4。
Copilot 的意义在于,它极大提高了用户的办公效率,还将彻底改变人类和电脑的交互方式。
其实,不管 Copilot 背后搭载的是 GPT-4 还是其他大模型,大模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让广泛的观众感知的,是应用层面带来的便捷,这一点 Copilot 确实做到了。
举一个例子,Copilot 就像是产品经理,对接一端的设计人员和另一端的技术人员。人和人沟通成本过高,是让人头疼的事实,而 Copilot 的出现则将改变这一现状。
在新一轮的 AI 革命中,曾被互联网用户忽视的微软,意外地始终拥抱了变化,力压以创新为名的谷歌,成为 AI 应用创新的领先者。
此前,微软宣布了新版的必应(Bing)搜索,将搭载 ChatGPT,网页浏览器 Edge 也将内置 OpenAI 的技术,帮用户浏览网页。
事后,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坦言:微软必应中整合进 ChatGPT 后,微软已经成为了 AI 聊天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
可以预见,Copilot 的面世也让微软成为 AI 助手的领军者。
微软 30 多年未变的 AI 助手梦
在互联网用户盛赞 Copilot 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想起了多年前的 AI 助手——曲别针(Clippy)。
1997 年,曲别针(Clippy)面世,在这款 Office 小助手被设计之初,它是一个不被微软内部看好的项目,内部人员称这个项目为 TFC,也是英文 The Fucking Clown 的缩写,意为“该死的小丑”。2007 年,在失意中,曲别针(Clippy)下线。
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其实,微软从 1992 年就开始了 AI 助手的尝试。正因为这份远见和坚持,微软才能在今天,通过 Copilot,再次赢得全世界的关注。
1992 年,微软推出了一项“乌托邦计划”,希望人们能“像与人类互动一样来跟计算机互动”,并在 1995 年推出了第一代 AI 助手——“Bob”,它就是 Clippy 的前身。
前面两次失败后,微软没有放弃在 AI 助手方面的尝试。2014 年 4 月,Cortana 在 Build 大会上正式推出。
不过,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家的 Cortana 也没有嘴下留情,发出「笨得和石头一样!」之类的斥责。
话说回来,远见之外,很多海外大厂在技术规划的能力也令人惊叹。
在昨天,全世界还在为为 GPT-4 欢呼时,有海外博主发现,GPT-5 可能已经完成训练。这位博主在研究 OpenAI 的技术论文时发现了这一细节。
另外,也有知情人表示,半年前,GPT-4 也完成了训练,随时等待发布。
微软和 OpenAI 能在今日让世人刮目相看,都不是一日之功。有业内人士告诉 AI 科技评论,外企在产品线规划和发布节点上都有很清晰的计划,从这次微软和 OpenAI 的表现看,先是在去年 11 月 30 日发布 ChatGPT,在短短一百多天完成了大众对“Chat”的科普后,再是在百度文心一言发布前两天推出 GPT-4,余波未消之际,再度推出一款让普通用户能切身感受到 AI 带来的便捷的产品 Copilot,这一套组合拳的节奏,确实打得国内厂商有些措手不及。
但国内厂商,也不必妄自菲薄,更无需“十五投”,因为未来 AI 的长跑,才刚刚开始。
在大模型上输的阵
可能要靠场景和应用赢回来
科技界一次次对 AI 过于强大的革新感到惊讶。
GPT-4 的功能已经让中国科技界大震。在 GPT-4 之后发布的文心一言引得百度股票短暂波动,华为、阿里等大厂更是异常低调,内部正掀起怎样的讨论还未可知。
不过,Copilot 发布却让金山的股价大涨——在国内的文字处理领域,金山是最像微软的玩家。对于金山来说,这是利好,也是挑战。
在 Copilot 的带动后,也会有更多人关注,金山在 AI 的实力到底如何,能在此次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 2021 年金山的技术开放日上,金山办公副总裁姚冬曾表示“一个成熟的办公软件应该学会自己做 PPT”。可见,金山在产品实现上,有着跟微软一样的愿景。2021 年,金山已经围绕办公领域,开发了近 100 项 AI 能力,涵盖翻译、文档校对、PPT 美化等多项应用。
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一产品只面向政府部门。可见金山的技术积累是足够的,只不过之后如何将自身实力套在C端市场,还有待考验。
在微软宣布嵌入 GPT-4 后,金山做了哪些准备?
在 GPT-4 发布前几天,金山 CEO 章庆元向 AI 科技评论表示,在接入大模型这块,金山是两条腿走路。现阶段,金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应用公司。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很多需求方,以合作的形式或者以投资的形式来开展合作。
除此之外,金山自己的团队也开始研发大模型。“以前金山在业务上做得比较杂,而且主要聚焦在传统的 AI 技术。今年开年的几个月,金山的研发人员基本上都转到大模型上去了。”
尽管 OpenAI 在大模型上相比起国内厂商有先发优势,但在用户层面,最终对 AI 能力的感知还是反映在产品上,这也是国内厂商们“翻盘”的机会。
在此前 AI 科技评论的文章中就指出,在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场景与数据将取代之前的算力和算法,成为决定 AI 是否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入我们生活的最重要因素。
并不是说算力和算法不再重要,而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AI 公司们在算力和算法的竞争上已经卷无可卷,硬件成本与技术进步的边际效用递减,使得算力和算法的竞争早已成为烧钱的游戏。
而在想做事的公司来看,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这就是数据和场景才是关键的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科技公司,背后是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单一网民市场。而伴随世界级的市场的问题,一定是世界级的问题,能解决世界级问题的公司,一定是世界级的公司。
在新一轮 AI 落地的竞争中,在数据和场景占优势的中国公司,一定会想办法在主场赢回来。
除了庞大的文字处理用户数量,作为"微软最好的替代者",金山的第一个优势在“云”。金山云或许不是国内云服务最有名的,但却是在文字处理这个细分市场最能打的。金山的策略是让新的 AI 技术跟云再结合,让云的数据被再次利用。“私有数据跟 AI 的一个整合,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
第二个优势是移动端。2011 年,金山办公正式推出了移动端的 WPS。而移动端,是金山在此次 AI 变革弯道超车的另一个着力点。在移动端,金山甚至不仅在国内有优势,在国外也会有优势。
关于未来展望,章庆元表示“未来让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智能模型,这是金山长期未来要做的事情”。
One more thing
时代的变革正在来临,我们不能充耳不闻。
从 2022 年末 ChatGPT 横空出世,到 GPT-4 再一次令大众折服,再到 Copilot 拓宽了人类对新一代生产力的想象。未来已来,而现在只是开始。GPT-4 代表的大模型和搭载着 GPT-4 能力的产品,将一步步刷新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和体验。
微软和 OpenAI 的一鸣惊人,也让中国创业者兴奋又焦虑。
未来的技术变革可能很快又会到来,下一次变革来临时,手握各种数据、深耕多个场景的国内大厂,在全球范围内,如何跟硅谷的科技领先者同期正面竞争,这是大厂和从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Copilot 带来的,是在系统化工具方向的新一轮竞争。
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不需要了解 GPT-4,只需要享受 Copilot 带来的便利就好。就像普通人不用理解抖音的推荐算法,只需在抖音看自己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就足够。而这一趋势,也给国内大厂和创业公司指明了道路,那就是,加强工程化能力。
未来,机会掌握在少数的公司中。这些公司可以将 GPT 化为无形,通过极强的系统化能力,为用户提供生产力工具。Copilot 在办公领域的宣战只是开始,如果国内的 AI 公司能在自己擅长的业务场景(如电商、游戏、AIOT、工业质检...等等)中为用户提升生产力,或许是国内公司 AI 之战破局的关键点。作者微信 yongang77,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