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2 月 19 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新型防篡改 ID 标签,有望解决传统射频识别标签 (RFID) 易于复制的难题。这种新型标签不仅尺寸更小、成本更低,而且还利用太赫兹波实现防篡改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物品的真伪鉴定。
据 IT 之家了解,传统 RFID 标签虽然方便读取,但存在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以轻松地将标签从正品剥离并粘贴到赝品上,从而欺骗认证系统。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巧妙地利用了太赫兹波的特性,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将微小的金属颗粒混合到粘贴标签的胶水中,然后使用太赫兹波检测这些颗粒在物体表面形成的独特图案。就像指纹一样,这种随机的胶水图案被用于对物品进行身份验证。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金属颗粒就像太赫兹波的镜子。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波形,就可以识别出独特的图案。如果有人试图剥离标签并重新粘贴,就会破坏这种图案,从而轻松识别出篡改行为。
新型防篡改标签仅有 4 平方毫米大小,并且由光源供电。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能够以超过 99% 的准确率识别篡改行为。由于成本低廉且尺寸小巧,这种标签可以应用于各种物品,甚至可以粘贴在传统 RFID 标签无法附着的微型医疗器械上。
这项研究的部分灵感来自一位研究人员洗车时的经历。洗车店使用易碎的纸质 RFID 标签粘贴在挡风玻璃上,但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可靠,可以通过溶解胶水的方式轻松移除标签。
因此,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验证物品本身,而不是标签。他们设计了一种包含微小槽口的防篡改标签,可以让太赫兹波穿透标签,照射到混合在胶水中的微金属颗粒上。太赫兹波的波长较短,能够检测到这些微小的颗粒,而传统射频波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反射回来的太赫兹波会根据金属颗粒的分布情况而有所不同。研究人员在芯片上布置了多个槽口,可以照射到物体表面的不同点,从而捕获更多有关颗粒分布的信息。
研究人员表示,只要篡改者破坏了胶水界面,就无法复制这些响应信号。商家可以在粘贴标签后进行初始读取,并将数据存储在云端,以后用于验证物品真伪。
这项发明有望显著提升商品防伪的效率,并且降低成本,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