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回光返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BT 财经数据通,作者 Rickzhang

  扎克伯格应该是最近美国科技大佬中活得最滋润的。 

  曾经,Meta 像是迷失在浓雾中的巨轮,自 2021 年 8 月 30 日至 2022 年 11 月,它的股价遭遇了惊人的 76% 的暴跌,让投资者们心惊胆战。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这艘巨轮即将沉沦之际,它却突然逆袭,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惊人的 5 倍涨幅。 

  尤其是 2024 年 2 月 2 日,Meta 的股价犹如脱缰的野马,狂飙 20.3%,一夜之间市值暴增 2045 亿美元,创下了美股单日市值涨幅的震撼纪录。 

  这背后,是一份让人瞠目结舌的财报。 

  数字广告市场依然火热,而 Meta 则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地位,四季度业绩和一季度指引均远超市场预期。财报显示,Meta 四季度营收高达 401.1 亿美元,远胜分析师预期的 390.1 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达到了惊人的 387.1 亿美元,比预期的 378.1 亿美元还要高出不少。而其 APP 家族的营收更是达到了 490.4 亿美元,远超分析师预期的 381.6 亿美元。 

  这份财报的亮相,让 Meta 重新夺回了万亿俱乐部的宝座,其股价在一天之内暴涨超过 20%,市值更是一夜之间狂涨了 204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5 万亿,简直就像是一夜之间诞生了一个新的阿里巴巴。 

  而截至 2 月 22 日收盘,Meta 的股价继续高歌猛进,冲上了 486.130 美元的历史高点,市值更是突破了 1.24 万亿美元的大关。

  这场股市的狂欢让扎克伯格的财富也水涨船高,他一夜之间账面上增加了 280 亿美元的财富,净资产达到了惊人的 1650 亿美元,相当于 1.1 万亿元人民币。在彭博亿万富豪指数上,他更是超越了比尔·盖茨,升至了第四位。

  而这场股市的盛宴似乎还没有结束的意思。就在公司首次派发股息的时候,扎克伯格还将额外进账约 1.74 亿美元现金。他手上持有的约 3.5 亿股A类和B类股票,都能享受到股息待遇。如果 Meta 能维持每股 50 美分的季度股息,那么扎克伯格每年光靠股息就能躺赚超过 6.9 亿美元。

  对于一个净资产与 Meta 股票紧密相连的人来说,这无疑意味着他的财富雪球将越滚越大。 

  然而就在众人惊叹于 Meta 的逆袭和扎克伯格的财富增长时,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一切是否只是昙花一现。毕竟在过去的一年里,Meta 曾经历过股价的暴跌和市场的质疑。如今虽然股价暴涨,但未来是否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对于扎克伯格来说他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外界的质疑。他一直坚信决定命运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的行动。“互联网巨头想要逆天改命,终究只能靠自己。” 

  牛气冲天的财报

  在数字世界的浪潮中,Meta 犹如一艘巨轮,其每一次财报公布都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而这一次,2023 财年第四财季的业绩报告,更是将 Meta 推向了风口浪尖。 

  营收、净利润、每股收益,所有指标均如破竹之势,一路高歌猛进。财报显示 401.11 亿美元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 25%,远超市场预期的 389 亿美元。这样的成绩,仿佛让人看到了昔日广告帝国的辉煌重现。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惊人的 201%,达到了 140.17 亿美元,也是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 Meta 广告业务的强劲表现。 

  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收入依然是 Meta 的营收主力军,四季度营收高达 387.06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 96% 以上。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 等明星应用组成的“Family of Apps”更是功不可没,四季度营收达到了 390.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这些数字不仅见证了 Meta 广告帝国的实力,也反映了其在社交媒体领域的深厚底蕴。 

  尤其是财报显示,脸书 Facebook 的日活跃用户(DAU)在 2023 年 12 月达到 21.1 亿,月活跃用户达到 30.7 亿,均超出研究机构预期。 

  然而,就在市场为 Meta 的业绩喝彩时,一些细心的观察者却发现了隐藏在财报背后的隐忧。那就是元宇宙相关部门——负责 AR 和 VR 业务的 Reality Labs 的巨额亏损。

  四季度,该部门亏损达到了 46.46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42.79 亿美元还要高。2023 年全年,更是累计亏损了 161.20 亿美元,相比上年的 137.17 亿美元有所扩大。 

  这样的亏损额度,无疑给 Meta 的元宇宙战略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扎克伯格一再强调公司对元宇宙的长期看好,并表示将在 AI 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元宇宙的商业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而巨大的研发投入却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公司的利润。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Meta 在 AI 领域的野心和投入。扎克伯格宣布公司将构建自己的 AGI,并向大众开放这一技术。 

  为了支持这一宏伟计划,Meta 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购入约 35 万块英伟达的 H100 GPU,以及其他 GPU 设备。这将使公司拥有的算力总和接近 60 万块 H100 所能提供的算力。然而,这样的投入并非没有代价。按照 H100 的最低售价 25000 美元计算,Meta 将需要支付约 87.5 亿美元的巨额支出。 

  这样的投入和支出,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 Meta 能够成功构建出自己的 AGI,并将其商业化应用,那么公司将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但如果失败,那么这些巨大的投入将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可能拖垮整个公司。 

  因此,对于 Meta 来说,如何在元宇宙和 AI 领域找到平衡点,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元宇宙与开源

  在科技巨头的世界里,Meta 一直是个不安分的角色。当其他公司还在为现有的社交领域争得头破血流时,Meta 却早已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元宇宙。然而,这场看似高瞻远瞩的布局,却似乎正在成为一场无法收场的豪赌。 

  2023 年,对于 Meta 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尽管公司不断强调降本增效,但其在元宇宙领域的投入却像一个无底洞,吞噬着巨额的资金。经营亏损从 42.8 亿美元扩大到了 46.5 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令人咋舌,更让投资者对 Meta 的未来充满了疑虑。而据公司内部预测,元宇宙部门在 2024 年的营业亏损仍将继续“显著”增加。 

  元宇宙,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新世界,似乎并没有按照 Meta 的预想那样快速发展。尽管它被誉为有可能取代现有社交需求的新形态,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元宇宙、XR 领域始终未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内容生态的匮乏和杀手级硬件的缺失更是让这个领域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Meta 的元宇宙业务长期亏损几乎成了必然。 

  然而,Meta 并没有放弃对元宇宙的执着追求。或许在公司高层看来,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赌局,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认输。但问题是,这场赌局的胜算究竟有多大呢? 

  与此同时,Meta 在 AI 领域的布局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当其他科技巨头还在为 AI 大模型的争夺战摩拳擦掌时,Meta 却已经凭借旗下的 LlaMA2 模型在开源 AI 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款被誉为全世界最先进的开源大模型不仅吸引了众多国际大公司的关注,更让 Meta 在 AI 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显现。 

  这也是绝大部分国内A股公司“自研大模型”的技术底层。 

  近期,许多在 Llama 上微调的大型 AI 模型声称已超越 GPT-3.5,甚至接近 GPT-4。以 Mistral 公司泄露的 Miqu 模型为例,作为基于 Llama2 为客户训练的早期版本,其性能据说已接近 GPT-4。这充分展示了 Meta 开源模型在业界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显现。 

  Meta 选择开源路线的原因直言不讳,开源软件提升了效率,降低了计算成本,使包括 Meta 在内的各方受益。更重要的是,开源软件往往成为行业标准。当其他公司采用 Meta 的技术栈进行标准化构建时,Meta 便能便捷地将其他公司的创新成果整合至自身产品中,这将形成巨大的优势。 

  为了培训和运行大模型,Meta 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来支持其庞大的模型训练需求。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公司在算力方面的投入。但与此同时,Meta 也在积极寻求自给自足的方式。去年 5 月,扎克伯格就宣布公司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并投入巨资研发 AI 推理芯片。而 2024 年 1 月底,Meta 官方发言人更是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第二代自研 AI 芯片 Artemis 将于今年内投产。

  这个消息无疑给 Meta 的投资者们带来了一丝曙光。毕竟,在 AI 领域取得突破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 Meta 在开源 AI 模型和自研芯片方面的双重布局也让人们看到了其在科技领域的野心和实力。

  然而,这一切能否弥补元宇宙业务的巨额亏损呢?至少在目前看来,答案并不乐观。 

  面对这样的困境,Meta 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它不愿意放弃对元宇宙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这场豪赌究竟何时能够收场?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分析师意见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四,扎克伯格像往常一样发布了一份声明,但这次,他的言辞间透露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焦虑。他说,“我们在推进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愿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胜利者的宣言,但仔细品味,却似乎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担忧。 

  面对压力,Meta 的选择显得有些出人意料:它决定豪赌 AI,试图通过这场技术革命来找回昔日的荣光。 

  然而,这场豪赌并不被所有人看好。有分析认为,Meta 的举动实际上传递了一个关于公司潜力的负面信号。虽然管理层对外宣称对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公司内部的现金储备却似乎并不足以支撑其野心勃勃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Meta 选择发放股息,而不是像其他快速增长的科技公司那样,利用盈利开发新产品或进行重大收购。

  这一决策让人不禁怀疑:Meta 的增长是否真的已经遇到了瓶颈? 

  尽管如此,一些投行还是对 Meta 的股价表示了乐观。花旗、巴克莱、Wedbush、高盛等纷纷上调了对 Meta 的目标价。其中,Raymond James 更是将其原先的 450 美元上调至 550 美元,并维持“强力买入”的评级。这些投行的乐观态度似乎给了市场一些安慰,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暂时的假象。 

  富国银行的分析师 Ken Gawrelski 就表示,Meta 向 AI 的投资虽然表明该公司“正在进攻”,但这些投资是否真的有机会扩大该股的收益,还是一个未知数。他将该股评级为“增持”,目标价为 536 美元,此前为 438 美元。这一评级虽然不算悲观,但也透露出了一种谨慎的态度。 

  与此同时,Evercore 的 Mark Mahaney 则指出,Meta 的资产负债表上有 650 亿美元的现金,但在这一阶段将 500 亿美元用来回购股票的步骤是否“正确、适当”,还有待观察。他将该股评级定为“跑赢大盘”,并将目标价从 425 美元上调至 550 美元。这一举动虽然提升了市场对 Meta 的信心,但也让人不禁思考:回购股票真的是 Meta 现阶段的最佳选择吗? 

  总的来说,Meta 的豪赌 AI 之举似乎并没有完全赢得市场的认可。虽然一些投行和分析师对其表示了乐观或谨慎的态度,但更多的人还是在观望之中。毕竟,对于一个增长乏力的科技巨头来说,想要通过一场技术革命来找回昔日的荣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背后的隐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Meta 的业绩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就在人们以为 Meta 将一蹶不振时,它却凭借着一系列的操作,成功实现了业绩反转。 

  其中,外部环境的改善无疑为 Meta 的反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美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让广告主们信心满满,纷纷加大了广告支出。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需求也为 Meta 带来了大量的新增广告开支。据 2022 年四季度的电话会议透露,来自中国广告主的收入占比竟然高达 10%。这无疑为 Meta 的业绩反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外部环境的好转只是 Meta 反转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Meta 自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扎克伯格狠下决心,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大裁员。 据统计,Meta 共减少了约 2 万名员工,成功削减了人力、福利方面的支出。这一举措不仅带动了利润率的提升,也让 Meta 的广告业务经营利润率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 

  扎克伯格曾将 2023 年称为“效率之年”,并誓言要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来大幅降低公司运营成本。问题是这场以效率为名的变革,却也让 Meta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裁员潮的蔓延,让公司的员工人数从高峰时的 87314 人锐减至约 66000 人,裁员比例高达 25%。这样的裁员力度,无疑在硅谷科技圈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 Meta 对“效率之年”的执行颇有成效,成功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利润率,但这一系列的变革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未来的担忧。在裁员潮的背后,是科技公司对人力成本的精打细算和对业绩的焦虑。当科技公司发现他们之前裁员的力度还不够,还有成本削减的空间时,就意味着未来的裁员潮可能会更加猛烈。 

  令人意外的是,通货膨胀率的回落对科技公司而言并非好事。随着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科技公司很难再有涨价的空间来提升业绩。这意味着,裁员控制支出将成为他们最直接的选择。对于 Meta 来说,这无疑加大了其未来的不确定性。 

  此外,Meta 还面临着法律诉讼和道德争议的困扰。 被指控非法收集儿童个人信息的丑闻让公司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虽然扎克伯格在国会听证会上进行了道歉,但这一事件无疑给 Meta 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更何况,在科技巨头纷纷集中投入 AI 研发的当下,Meta 却坚持着元宇宙和 AI 双线作战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广告业务强势的时候或许能够得到投资人的容忍,但一旦广告业务遇到不利情况,双线作战无疑将加大 Meta 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告业务的强势与否将成为决定 Meta 未来的关键。 

  总的来说,虽然 Meta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成功实现了业绩反转,但公司的未来依然充满了隐忧。裁员潮的蔓延、法律诉讼的困扰以及双线作战的策略都让人对 Meta 的未来发展充满了疑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科技圈中,Meta 能否找到新的突破口,走出困境,重拾昔日的辉煌?这恐怕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