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主管因为AI干掉了整个部门,然后他也失业了

  最近,OpenAI 首席技术官 Mira Murati 回到母校参加访谈,一句话惹了众怒。

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可能会消失,但也许它们本就不该存在。

  网友们生气的原因在于,她无差别扫射了创意产业。被 AI 抢走饭碗更彻底的否定是,在座的各位人类压根没有上牌桌的价值。

  别急,其实 Mira 还紧接着说了:「如果产出的内容质量不高的话。」这话听起来容易接受了,优胜劣汰,愿赌服输,自古皆然。

  然而,搞技术的 Mira 还是无法预测市场,人类未必输在质量上。

  现在很多创意从业者的处境是,被「便宜大碗」的 AI 抢占了工位,给 AI 生成的垃圾「去 AI 味」。

  为 AI 打工,直到失业

  写手 Benjamin Miller,是其中一位为 AI 打工的人类。

  他的前司负责给一家从事房地产、二手车行业的科技公司写宣传稿,他算得上是一个部门小领导,手下有 60 多名写手和编辑。

  2023 年的一天,公司为了用 AI 降低成本,推出了一套自动化工作流:上级把文章标题插入在线表格,AI 根据标题生成大纲,写手们不必有自己的想法,围绕大纲创作文章就好。

  Miller 负责的,是整个系统的末端,在文章发表前进行最后的编辑。

  系统还在升级。几个月后,大部分写手被辞退,因为公司的想法又变了——ChatGPT 可以直接写完整篇文章,何苦由人类做中间商。

  留下来的少部分员工被迫变了工种,负责给 AI 生成内容加点「人味」。

  删减、修改错误、去掉过于正式或者热情的语言…… 对于 Miller 来说,为 AI 写手收拾烂摊子的工作量比人类写手多,同时又很重复和无聊,「我开始觉得我是机器人」。

  人和 AI 的位置悄然倒转:AI 负责创新,人类负责重复劳动。

  公司裁人上了瘾,2023 年初,团队还有几十名作者和编辑,到了 2024 年,只剩下 Miller 一个人,每天睁眼闭眼就是打开文档修改 AI 生成的文字,再到 4 月,他也被公司辞退——这个系统已经不需要人了。

  ▲ 人类干家务,AI 玩艺术. 图片来自:ChatGPT 创作

  写手 Catrina Cowart 也做过类似的工作,但和 Miller 不太一样,除了乏味,她还觉得「麻烦」和「可怕」。

  让 AI 读起来更「像人」,并不是简单的校对,而是要对整篇文章深入编辑。

  删掉 therefore(因此)、nevertheless(尽管如此)等不适合日常的华丽词藻,只是 Cowart 的一小部分工作。

  同时,因为 AI 会编造虚假信息,Cowart 还要反复核实事实,除了显而易见的错误,AI 也会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掉链子,让人防不胜防。

  这个过程比从头写文章还费时,但因为 AI 已经提前「写」好了内容,Cowart 的工作从「原创作者」降格成了「AI 编辑」,接单平台提供的工资比以前更低了——从每个单词最多 10 美分,到每个单词 1 到 5 美分。

  AI 比人类省钱很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花费额外的功夫,给 AI 内容加点「人味」?

  除了改善质量,让阅读体验更好、被搜索引擎抓取,这也是一个额外的商机。

  一些写手专门负责一件事:修改 AI 生成的内容,摸索怎么不触发 AI 检测器,为反检测 AI 模型和软件出一份力,最终让频繁使用 AI 的内容创作者们为这些产品买单。

  其中一个反检测 AI 工具提出的口号是,「Make AI Write Like You」(让 AI 像你一样写作)。或许未来,投靠硅基势力,让 AI 代笔将成为一件更加顺利成章的事。

  更快不代表更好,但总有利可图

  自从 ChatGPT 发布,总有乐观的声音说,由 AI 完成重复的、乏味的工作,人类就可以做那些更有成就感、更闪耀人性光辉的事情了。

  但对于一些人来说,现实恰好是反过来的。AI 没有让人直接失业,但改变了他们工作的性质——更单调、更重复、更没价值感。

  这些职位的存在,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目前的 AI 还不一定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只是以更少的成本提供更多的内容。

  AI 比人类便宜,又达不到人类的水平,于是公司们以比过去更低的价格雇佣人类,让人类屎上雕花,荣光归于 AI。

  ▲《纽约客》封面,讽刺 AI 产出垃圾

  但雕花改变不了原来就是一坨屎的事实。Miller 在前司协助 AI 产出的内容,直到他离职也并没有多少人看。

我制造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充斥着互联网,也摧毁了互联网。

  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属于社会动物,没有比「不被看见」更具挫败感的了。

  给 AI 加点「人味」,粉饰一下错误,其实已经算有些良心。放下身段,批量快速产出,哪管洪水滔天,才能在 AI 时代攫取更多流量。

  一个叫作 BNN Breaking 的新闻网站,从 2 年前开始,通过 AI 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大量虚假信息。

  之前它装得很「正规」,自称在全球都拥有资深记者,每月超过 1000 万访客。但仔细观察会发现,BNN 的「记者」每分钟发表多次长篇报道,网站的图片是 AI 生成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是明显的 AI 味。

  其实,BNN 员工们主要是生活在巴基斯坦、埃及和尼日利亚的自由职业者,平时远程工作,将其他媒体的文章上传给 AI 改写,每天产出数百甚至数千个故事。

  这样的产出模式当然伴随着大量的错误,BNN 被大量投诉,罪名包括事实错误、侵犯版权、诽谤名誉、捏造专家引言等。

  然而,就像当年的「内容农场」一样,BNN 这样的网站可以通过生产大量低质量的内容诱骗点击,利用搜索算法赚到更多的广告收入。他们的内容甚至一度被微软的门户网站 MSN 收录。

  巧了,因为 MSN 也在用 AI 取代编辑。

  今年 4 月,BNN 已经停止发布报道并删除了内容,网站也关闭了。但下一个 BNN 还会不会出现,还未可知。

  更快不代表更好,但更快确实存在短期变现的价值。不需要人或者把人的价值压榨到最低的产品,像水蛭一样吸血,分享到不该属于他们的蛋糕。

  我们不是拒绝 AI,而是拒绝 AI 生成的低劣内容。AI 只是工具,而 AI 味代表的,是一种不尊重人类、也不好好用 AI 的逐利思维。

  创造力总有出路

  越是频繁使用 AI 的领域,其中的人类可能越容易因为 AI 感受到危机感。

  今年 2 月的一项调查里,研究人员分析了 2022 年 11 月 1 日到 2024 年 2 月 14 日自由职业平台 Upwork 的岗位变化趋势,判断哪些工作因为 ChatGPT 受到了负面影响。

  结果发现,岗位数量下降幅度最大的 3 个类别是写作(33%)、翻译(19%)和客服(16%)。

  ▲ 图片来自:bloomberry

  这便是事实,确实存在一些简单的文案工作,可以交给 AI 代劳。但在趋势之下,也有积极挣脱困境的个人。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有些文字从业者站到行业头部,有自己的议价权,同时也在学习怎么更好地用 AI。

  也有些文字从业者黯然离开,帮别人遛狗,学习怎么修空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体力活暂时比办公室案头工作更安全。

  ▲ 一则非常有名的反 AI 广告

  可能最被动的,恰恰是那些帮助 AI 快速产出的「临时工」,他们几乎没有选择权,拿更低的工资,享受最小的成就感和安全感,等待被辞退的一天,也封死了创造力的出路。

  第三国家的数据标注员们是这样,去 AI 味的写手们也是这样,《大西洋月刊》将这些人称为「AI 下层阶级」。

  我们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何不食肉糜地指责他们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为 AI 打工,只是当下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

  但对于我们自己,或许不应该陷入等待被淘汰的境地。

  真正使用 AI 的人会发现,我们平时用 AI 不像测评那样,让它做个题、生成个图片、写个小游戏程序,大部分工作是无法交给 AI 全权处理的。

  比如在我的使用过程中,更多是用 AI 了解某个陌生领域、陌生知识点,快速入个门,真的要写些什么,还得是自己来。

  搜索引擎骗点击的文字、站在版权灰色地带的歌曲、开屏的 AI 生成广告,至少在目前,AI 在大多数领域,玩的还是冲量的游戏。

  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过剩了,互联网已经变得太无趣了,但好的作品仍在等待它的作者,以及它的观众。

  以前我们泛泛地说,不是被 AI 替代,而是被善用 AI 的人替代。

  现在,这句话有了更具体的含义,不要恐惧和抵制 AI,不要成为被选择的人,不要成为随波逐流的人,不要成为被 AI 决定命运的人,而是保持好奇、兴奋和谨慎乐观,在我们自己所在的领域,坚持创作,努力创作得更好,时间会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1.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0612-the-people-making-ai-sound-more-human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3/06/02/ai-taking-jobs/

  3.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06/technology/bnn-breaking-ai-generated-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