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勇
如果做两个预测:
预测1:在未来五年萝卜快跑这模式越来越成熟,然后投放量从 400 辆到 4000 辆再到 4 万辆,模式从后面有人到后面彻底无人。
预测2:在未来五年,就始终几百辆,后面技术上不去就黄了。
不知道大家会倾向选哪个,我会倾向于预测1,所以我们按预测 1 说说它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
萝卜快跑越跑越快
是什么在支撑萝卜快跑这种模式会越跑越快呢?
乍一看大家会想到竞争起来出租车司机、快车司机都不是对手,因为萝卜快跑可以7*24 运转,不要人潜在运营成本更低。
但往深一层就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这两套体系进化方式不一样,萝卜快跑的模式其实是在构建一种类生命体。这种类生命体具有不死、不失忆特性,所有的积累可以越积累越高。这和以人为主的运营体系完全不一样,以人为主的体系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下滑,不管是运行质量还是安全性。大家应该还记得网约车当年报道的某些恶性事件。
这种进化方式导致只要它的核心引擎(AI 技术)能够持续向上,那从受众的角度看,这种服务质量的超越就是全方位无死角的超越,也可以说是进步的。
现在的萝卜快跑不管是从车还是单位服务里程上应该还是贵的,所以关键的是根本不是创造了多少价值而是它的象征意义,而象征意义之所以成立根基就在于进化方式不一样。
先进生产力的的方向
按经济学家科斯的说法:企业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组织生产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
从这个视角来看,技术再成熟一些,萝卜快跑这类公司的内部交易费用会无限趋近于0,也就是公司这种组织的极值。这种变化会改变无人快跑这类公司和现有公司的基因,橘猫在早期可能会比小老虎还大还凶猛,但时间一到基因上的优势就会彻底爆发出来,不管多少个橘猫也不是东北虎的对手。
在过去有没有公司这样呢?
其实是搜索引擎和个性化推荐产品。
搜索引擎里面爬虫大量累积内容,算法负责分发,用户获得自己的结果。
萝卜快跑里无人车负责提供服务,算法负责分发,用户获得自己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里面算法主导一切。
如果有人觉得这个不像,还可以想象另一种模式,你所有消费的视频都是 AIGC 算法自动生成,然后推荐算法把各种内容推荐给最终用户,这是不是更像一点!
打开这个脑洞后,就会发现只要 AI 跟的上,那大量的场景全部可以转换成这样。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力会大幅提升,所有必须社会服务的成本理论上能降到现在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唯一的问题就是人去干什么?
人类必然需要迁徙
只要我们脑子还正常,也不情绪化,我们就需要承认所有类似萝卜快跑这种领域 AI 都比人合适。
核心的约束只是 AI 的水平够不够,一旦 AI 水平够了,过去定义的各种岗位就会像被洪水淹没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面,并且再也不回来。
放在大历史视角这其实一点不稀奇,文明基础范式变更的时候必然发生这种事。只不过我们又赶上了。
100 年前根本就没有公司也没有这些五花八门岗位,小农经济里的人每个人更像《隐入尘烟》的马有铁,放驴、种地、盖房子什么都会干,那里知道什么出租车司机、外卖快递员、CEO。
AI 如果成立那基于工业生产催生出来的大量分工角色必然需要改变。AI 来做的话越往后越不需要把人分成产品经理、UI 设计师、架构师、前端程序员、后端程序员、测试工程师等各种角色。
角色细分源于人类的智能供给不足,AI 会因为智能供给充沛推动所有这些岗位回卷。现在感受不明显是因为 AI 大模型还没那么好使而已,但前路是注定的。
AlphaGo,AlphaFold 这类垂域模型每成立一个,GPT4,GPT5 这类模型每迭代一次,冲击就会强烈一分。比如下面这种在电影上的。
最终重塑公司、经济的形态。
SamAltman 有的时候会神神叨叨的说些观点,比如 AI 是人类最后的发明等,其实根子里都是这事。
所以只要 AI 大发展,人类必须从现有的岗位上迁徙,从细致分工的各种角色里迁徙出来,然后在 AI 的边界外重新定位自己。
停下还是往前走
面对这种剧烈变化的时候心态会分化:
一种就是别整萝卜快跑了,应该禁止;一种就是激流勇进型,这需要快点。
前一种心态好像在我们的传统里特别根深蒂固,大清为了江山永固就封关禁海,最终也没封住。其它地方也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实际上这路是走不通的,一种边际效能更高的方式注定替换低的,你不走别人也走,最终就会导致为了保持局部最终失去整体。
我们可以换个视角就会发现最终只能是激流勇进。
假设按5% 的平均经济增速,那经济增长 131 倍需要 100 年,可按现有的模式考虑比如资源、全球变暖、人口的约束,那这过程会非常脆弱,一个是不一定有 100 年,一个是也很难达到平均5%。毕竟过去所有的科技力量加一起全球经济其实也没达到5%。
那我们假设需要在 10~20 年里经济增加 131 倍,让所有基础生活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变的极其便宜,然后人的工作和自身价值实现统一起来,那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 AI、需要上面的新组织方式。而在高速发展中所有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被解决。(发展是硬道理)
唯一麻烦的是怎么让这种迁徙平滑一些,这肯定和宏观层面与个体都有关系。宏观层面就不说了,下面聊下什么是个体层面的障碍。
人跑不快的障碍
萝卜快跑这话题我发了个视频,结果被一顿大骂,估计还被举报了,想加热都不行。
评论都类似这样:
挨骂的同时我一想这倒是一个为什么跑不快的原因。
大分工体系让人依附于平台,每个人都渴望在上面找到个稳定岗位。这岗位大概率不喜欢,所以大家就都在特别大的撕裂感里活着。一边愤恨,一边又恐惧失去。
即使现在如果那家小孩成绩好,你和家长说这小朋友未来能当网红,家长即使不翻脸心里也不怎么愉快。你如果说这小朋友能进 XX 大厂当领导,那至少还能相处愉快。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基础思维模式,带着大量惯性在退让中寻找避风港,但其实网红对 AI 的抗性要强于后者。
实际上 AI 越发展首先冲击的正是大平台上这些很像活着的零件的岗位,这些岗位输入输出清楚,对智能的要求也就和现在 GPT4 已经能通过的考试水平类似,是第一波面对 AI 冲撞的岗位。之前有一篇论文里用曝光度来衡量 AI 对各种岗位的冲击,用相同视角你会发现者这类像活着的零件的岗位曝光度极高。每一个这种岗位都和出租车司机其实差不多。
这其实是很明显的事实,但不能说还必须站在一起大骂萝卜快跑这种模式就古怪了,要是这种思维模式,那其实就不能发展 AI,最好也别发展科技。
很滑稽的是这就有点像鲁迅先生当年的小杂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小结
AI 只要持续发展,现在的分工体系必然崩掉重建,没有任何其它可能。在非零和博弈视角下这也不是坏事。但确实在急转弯的时候怎么面对它需要更多的探讨,探讨的前提之一其实是现实点直面问题,不要增加说话成本,也不能一说点啥就用心险恶,这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