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背调竞业变味故事

  文 ,作者  脱落酸,编辑  TV   

  当代打工人还敢挑工作吗?

  即便经历重重困难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光鲜”的工作,很难想象很多镀过金的打工人,唯一的奢望或许只是跳槽后做个不被前司发现的“隐形人”。

  但这也相当困难。记得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报道:

  几个人离职创业,为了规避竞业,他们不发工资也不交五险一金。

  结果前公司差人伪装成物业,在他们办公室对面装修,实际上是为了收集他们正在办公的证据。

  曾经,背调员就好比 HR 的深度延伸,是识别谎言的有效手段;

  同样地,竞业协议也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一种手段。

  但现在,这些手段的滥用和泛化,变成了职场枷锁,尤其围困普通打工人。

  竞业被誉为当代卖身契;背调则成为了隐私放大器;

  这些原宗旨在维系职场公平,减少不正当竞争的协议和策略,究竟是从什么开始变味走形的呢?

  被竞业的打工人们,究竟有多害怕背调?

  过去,背调主要针对高管,现在普通员工也得接受背调了。

  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扁平化架构”让基层人群也能接触到公司的商业机密?

  还是说,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现在需要更严格的制度杜绝员工离职后的风险?

  原因多样。反正,竞业协议已经下沉到了更多普通人。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人员原本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如今竞业协议的使用已经从最初的互联网和高技术行业扩展到制造业、教育、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而且不止行业限制,岗位范围也在扩大。

  如讲师、销售、配送人员等一些基本岗,通常被划分到“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他们可能并未接触到公司核心机密,却不得不面对竞业限制。

  这种无差别覆盖,无疑加剧了“霸王条款”情况的发生。

  去年 12 月,宁德时代曝光的 13 页竞业协议中,列出了近百家竞业限制企业。违约金为离职前 12 个月税前总收入的 5 倍或 100 万元,两者取金额高者。

  类似竞业协议的成立,意味着涉事员工一旦离职,要么冒着巨额赔偿的风险找新工作,要么两年之内不工作。

  轻则跳槽无门,重则倾家荡产。一腾讯员工曾被前东家科大讯飞起诉索赔 1200 万元并离职。

  无独有偶,网上有则消息一职员被公司索赔 26 万元。她只在公司呆了 8 个月,共计 7.6 万收入。

  然而,公司对他启动 9 个月竞业限制期限,只支付了 5 个月共计 1.4 万元竞业补偿。

  可以看到,违约金与补偿金是极度不平衡的。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 “降本增效” 的背景下,竞业等待期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简直令人无法承受。

  就这样,冒险入职新公司打工人们,为躲避仲裁选择了东躲西藏。

  口罩、帽子、假发等物理遮掩是必备三件套;战术层面,住址、微信和银行卡等一切个人信息通通要换掉;

  年纪轻轻,练就一身“偷”术,每天上班前公司楼下转三圈,排除可疑人员跟踪的可能再上楼。

  只可惜,即便做到这一切都没有用。网上有诸多案件作证了这一点:

  小沈在前司的竞业视频中,清晰看到自己走出门、上下地铁,走进现公司;互联网大厂社畜小曾,离拍摄者只有半臂距离,却浑然不知。

  你永远无法想象,为了查实离职员工有没有违反竞业协议,前雇主到底有多努力……

  据相关报道,追踪车牌停车记录;分析员工点外卖地址;或者给员工疑似入职的新公司送上花束,一旦包裹被签收就会被视作证据……

  互联网大厂做背调,查人品 or 挖人隐私

  职场反竞业背调搞出来了侦探片,防狗仔偷拍的即视感;

  这届打工人太难了。离职后被前司做反竞业背调,入职前被新公司背调来考核人品。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学历、履历等简历信息的真实性,还包括各种隐私。

  以阿里为例,有刚入职的 p6 员工现身说法:

  背调是委托三方机构八方锦程,只要求提供流水以及最近三年内的工作经历等。

  不用提供社保记录,阿里被外界视作大厂里背调相对宽松的了。

  还有网友分享:几乎只会联系你提供的联系人,前提只要候选人提供的是真同事、领导、HR。

  如果只调查上两段经历,那确实属于 easy 模式。

  然而,多翻小红书评论,针对 P6 背调的解答,还是会看到一些出入:

  5 年两段,每段经历一年社保,至少提供一年银行流水…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 P5 也要背调,但相比之下,京东还是被吐槽最狠的那一个。

  正在度假的领导被背调公司连环夺命 call,只为帮助前员工证明他以前在自己公司表现还行。

  我们也不知道京东背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离谱了。

  要求社保缴纳明细信息,大概率是为窥探对方公司的工资水平?网友合理怀疑,做如此详细的背调是为了京东人力部门自己做人才 mapping。

  如果说提供内部职级截图的行为,并不是一种合规或推荐的做法;

  那么接下来的操作,那就是赤裸裸的个人隐私侵犯了。

  鹅厂员工自曝背调,竟然被查三年的门诊记录以及开过的药。

  这个现象曾被一位 HR 证实过,他说自己面试过的一个优秀候选人,也因为背调出很严重的健康问题,恐怕难以入职。

  对此情况,打工人表示瑟瑟发抖。

  有的害怕自己的轻微焦虑症,会被留下案底了;有的焦虑,自己扛得过 5 年生存期的恶性肿瘤,却扛不过背调。

  更扎心的是,有的打工人面试腾讯 4 轮都通过了,最后被告知学历不合格,真的笑不出来。

  按照这个趋势,普通人人想发光发热都找不到发挥机会。

  工作越来越难找,各大公司的背调做得越来越详尽。

  候选人没造假都害怕背调,很多人拒绝配合,但更多人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选择暴露隐私。

  扭曲变形的竞业背调,如何解决双向信任问题?

  职场人没有秘密。背调其实具备驯化功能,正一步步试探你的底线。

  在某些极端的背调案例中,机构可能不会主动去收集和验证证据,而仅仅是依赖于各方提供,以确定它们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一旦某个环节缺失,候选人就会被定性为背调不合格。害怕被裁的打工人们于是提出这样一个灵魂拷问:

  “求职者能不能让公司提供,面试岗位前几任的离职原因,薪酬,以及联系方式”。

  出于对强权不平等条约的恐惧,年轻人已经开始反向调查雇主:

  先在线调研,通过脉脉、天眼查等平台查看公司信息,了解公司"内幕”;

  再通过校友前辈或者猎头获取公司公司规模、老板背景、薪资水平等更深入信息;

  最后还可以分析企业发布的新闻稿,深度报道,判断此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声誉;

  可以看到,年轻人反背调的决心和方法,远比想象中更有计划性。

  究其原因,这种反对的本质是出于对公司本身的一种不信任。但面对当前的“雇主市场”,这些做法无疑会进一步缩小打工人的选择机会。

  根据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阿里、字节跳动、腾讯、拼多多、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竞业协议大多跟随劳动合同同时签约。

  在一些企业中,竞业限制诉讼被巧妙地用作一种管理手段,尤其是在那些员工流动性较大的团队里,通过公开处理个别案例来达到警示其他员工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杀鸡儆猴”。

  如果职业背景调查开始将所有人推定为有罪,这无疑将极大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可信度。

  当前的背调已经偏离轨道亟待纠偏,但与此同时,职场造假乱象的严重性也不容忽视。

  夸大工作职级是常见问题。例如,在背景调查中,候选人有时会在简历上将所有工作经历标注为较高职级,即使他们只在最后阶段才获得晋升。

  “随意修改和编造工作时长”也是容易出问题的一环。出于各种原因,求职者常擅自延长工作经历或隐藏工作间隙,类似的诚信问题,是很多公司的禁区。

  求职者伪造海外学历证书、工作推荐信或提供虚假联系人等行为,在第三方背景调查机构的审查下很容易被发现。

  更为复杂的是,淘宝上出现了各种提供背景调查信息的服务。

  说到底单方面的束缚没有用,本质是要如何处理这种信任危机。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家特立独行的游戏公司莉莉丝。

  “莉莉丝之前没有发起过竞业,之后也不会,这可能会增加一些风险,但至少能让大家觉得,莉莉丝是一家自由的,更尊重人的公司。”

  没有人会刻意反对竞业,前提是基于公司与打工人之间的公平约定。

  “公司并不拥有员工,公司和员工相互成全”,莉莉丝副总裁杨韵雅曾经这样说。

  “尊重人”、“相互成全”,这种雇主意识显得难能可贵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时间在生命中占用了极大比重,就像深夜语录说得那样,“突然发现,我人生的主线任务其实是上班,除了上班之外,其他所有事情例如结婚、旅游、看病,都是要请假完成的。”

  如果这样的主线任务在已经是困难模式的情况下,还要对抗冷血的“公司机器”,结局又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