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花呗 IC 资料图
近日,来自上海的鲍女士向澎湃公众互助平台“服务湃” (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称,8 月 2 日她在支付宝花呗支出一笔 10 万余元,设定的自动扣款形式为“全额还款”。然而一个多月后,才得知由于花呗和银行签署的协议限制,自己的账单“全额还款”失败,产生了 843 元的逾期利息,“逾期后没有任何电话通知,花呗和银行之间的扣款问题为什么要用户来承担?”
对此,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根据查询情况,鲍女士所说的 20 万元限额是其与上海银行之间的整体转账额度,但花呗还款遵循支付宝快捷支付的限额规定,“鲍女士的银行卡快捷支付为单日限额 5 万元,这导致该账单没有扣款成功。”
但该说法遭到鲍女士否定。她表示,无论是自己银行卡的“单笔最高限额”还是支付宝设置的限额,均超过 10 万元,不会对还款造成影响。
双方至今仍未协商一致。
据鲍女士介绍,8 月 2 日,她通过花呗支出了一笔 10 万余元,“我当时给自动扣款设定的是‘全额还款’,而且也确认绑定的银行卡内余额是够的。”鲍女士称,自己银行卡的转账限额是 20 万元,“我觉得平台到期会自动扣款,就没有再关注过还款情况。”
然而 9 月 28 日,鲍女士使用支付宝时无意中发现,页面显示她存在“超支”。点进后才得知 8 月的花呗账单未扣款成功,且产生了 843.33 的利息,“我看了一下,花呗更改了我设置的全额还款功能,变成了最低还款,只自动扣除了大概 10925.26 元,其他的就变成了逾期,开始计利息了。”
鲍女士称平台计算利息期间没有任何消息提醒。
偿还完本金后,鲍女士立刻联系了花呗,“工作人员说是平台和各家银行签署的线上转账协议不一样,我绑定的上海银行和花呗协议的转账限额只有 5 万,因此没有全额扣款成功,变成了最低还款。”
鲍女士称,对方提出可以给她补贴 200 元,但被她拒绝了,“为什么花呗和银行之间的扣款问题要用户来买单?”
账单逾期后,鲍女士称没有接到任何催款或者提醒逾期的电话,导致她一直对逾期情况不知情,“他们只发送了两条短信,而且内容不够明确,没有标注逾期或者被收取了多少利息之类的,所以我也没在意。”
鲍女士称自己绑定的还款银行卡限额满足全额还款条件。
根据鲍女士提供的截图,9 月 9 日她收到来自“花呗信用购”的短信,称“本月账单金额较大,可能超出银行卡限额,建议及时主动还款避免逾期,9 月 10 日自动全额还款 102767.97 元,已还忽略”。该短信称“自动全额还款”,未告知银行卡存在 5 万元限额的情况。
第二条短信则是 9 月 14 日“支付宝”发送的信息,称“你本月信用购账单已还清最低金额,剩余 91842.71 元按每日 0.05% 计息,可随时还款。”鲍女士认为,该短信的开头是“还清”,未注明任何“逾期”的信息,导致自己没有留意。
对此,10 月 8 日,花呗所属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称,根据查询的情况,鲍女士所说的 20 万元限额是其与上海银行之间的整体转账额度,但花呗还款遵循支付宝快捷支付的限额规定,“鲍女士的银行卡快捷支付为单日限额 5 万元,导致该账单没有扣款成功。”
“因为需要扣款的金额超过了快捷支付的限额,所以自动扣款无法扣全款,且对用户进行了提醒。为了保障用户的信用和使用不受影响,所以扣取了用户的最低还款金额,以保证其逾期不上征信。”上述工作人员称。
对花呗客服之前称消费者未全额扣款是因为支付宝和银行有线上转账限额协议,该工作人员表示,造成此误解是因客服的表达不专业,实际上是受用户银行卡快捷支付限额的限制,“快捷支付限额和转账限额,是两种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限额,金额会有不同也是不同银行规定的。”
但鲍女士否认了该说法,她表示,无论是自己银行卡的“单笔最高限额”还是支付宝设置的限额,均超过 10 万元,不会对还款造成影响。
花呗扣取用户的最低还款金额而非“全额还款”,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对此,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邢鑫表示,当事人在使用花呗时一般会要求勾选相关协议,这些协议已经约定了还款方式。其中,自动还款要求客户确认还款资金充裕、借记卡账户还款途径未受限制或未超出支付限额。
邢鑫称,协议已约定,如果用户在当月还款日前主动还款但未能全额归还当月应还款额,则还款日授信机构可能不再自动扣款,而用户剩余的应还款额将自还款日次日起,按最低还款服务的应计利率计息。同时双方对通知方式也有所约定,“自动扣款可能存在失败的情况,我们(蚂蚁金服)将通过系统提醒或短信等方式提示用户扣款结果。请用户关注,若还款未成功请及时主动还款,避免逾期。”
因此,邢鑫认为,在鲍女士相关银行账户限定额度、无法自动还款后,花呗采用最低还款额和短信方式通知是符合双方协议约定的。
“虽然该份协议对部分条款采取了加粗提醒,但仍属于一份模板合同。部分条款效力可通过认定其为格式条款的方式予以排除,但最终能否排除其效力还需要通过协商、司法救济等方式。”邢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