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勒紧“裤腰带”

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归因于对电商业务的投入增加所致。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邓双琳

  编辑|姚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经了电商行业“反内卷”、互联网“互联互通”相关政策后,在双 11 大促结束的重要节点,阿里公布了最新季度财报。

  本季度,阿里收入 2365.03 亿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为 435.47 亿元,同比增长 63%;经营利润为 352.46 亿元,同比增长5%,经调整 EBITA 同比下降5% 至 405.61 亿元。阿里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归因于对电商业务的投入增加所致。

  上一季度,阿里调整后净利润下降 9.4%,源于回归电商、云计算等主业后的高投入。与大多数中概股靠降本增效释放利润不同,这一财年,阿里显然回到了“以投入换增长”的路线,如此一来,利润端承压至少还要伴随几个季度。

  聚焦本季业务,核心收入来源淘天集团实现营收 989.94 亿元,同比增长1%,扭转了上季度的同比下滑趋势,但经调整后的息税及摊销前利润却同比下降5%,主要原因在于持续投入用户体验。

  不过,淘天“砸钱”倒是也起了些水花——本季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2%,88VIP 会员数同比双位数增长至 4600 万,环比增长了 500 万。

  阿里在国际业务上也进行了大手笔投资。

  本季度,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 29% 至 316.72 亿元,经调整 EBITA 为亏损 29.05 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 3.84 亿元,但环比较上个季度亏损收窄。阿里将亏损解释为对速卖通和 Trendyol 跨境业务的投入增加所致。此外,由于阿里在跨境物流的投入,菜鸟的经调整 EBITA 也大幅下滑。

  阿里云倒是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本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 296.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调整后的息税及摊销前利润 26.61 亿元,同比大增 89%。其中,公共云双位数增长,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杭州云栖小镇,阿里云

  总的来看,阿里的策略路线,已经变为主营业务降低利润以争夺市场,其他业务则大力降本增效,本季财报也处处透露了阿里重归“价值导向”的决心。

  如上一季度阿里高管在业绩电话会中所强调的,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也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本支出。总而言之,阿里仍然处于新秩序的建立中,重点是保卫电商大盘、拓展阿里云及海外业务,整体方向是以加大投入力度换取战略性增长。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称,阿里大部分业务将会在1~2 年内陆续实现盈亏平衡,并逐渐开始贡献规模化的盈利能力。

  毕竟,比起赚钱,阿里目前更紧迫的事情是恢复向上增长的元气,保卫电商大盘。只是勒紧“裤腰带”过上苦日子的阿里,能否收获预想中的成果?

  砸钱换增长

  阿里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一是拯救淘天电商的份额,让 CMR 增速匹配 GMV 的增速;二则是拉动云的增长、非核心业务减亏。

  淘天虽然大手笔投资导致利润下滑,但依旧是阿里最大的营收主力。阿里对利润下滑的解释,是增加了客户体验上的投入。如财报中所体现,第三季度,阿里销售和市场费用同比增加了 70 亿元,达到了 325 亿元,同比增长 27%,远高于营收增速;营销费用在收入中的占比也由去年同期的 11.3% 提高到了 13.7%。投入可谓巨大。

  在客户体验上,淘天做了诸如松绑仅退款、上线退货宝等动作,用“体验分”引导商家避免陷入恶性低价竞争;引入微信支付、京东物流,给商家消费者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依靠合作寻找增量。

  取消天猫商家年费后,自今年 9 月 1 日起,淘宝天猫对平台上的交易按照确收 GMV 来收取基础软件服务费。淘天客户管理收入的增速来到2%,说明阿里正在逐渐减少对第三方商家的让利。

  在财报发布前刚刚结束的双 11,淘天也一改往年姿态,不再一味强调“全网最低价”,而是“砸钱”配套了一系列给消费者的补贴优惠,注重品类、体验及服务优势。淘天管理层甚至在此前明确释放信号:“我们认为,一味低价会让中国的营商环境、消费以及制造业倒退”,“这届双 11 不以绝对低价去赢得消费者”。

  如首席财务官徐宏在电话会中指出:本季度收入增长是由淘天集团有节奏提升变现率所带动,当中包括基于 GMV 的服务费和商家采用我们的营销工具全站推广。与我们的战略一致,我们持续对核心业务进行投入,并提升运营效率。

  也就是说,未来几个季度淘天依旧会以较大力度去投入,换取战略性增长,保卫电商大盘。

  如此,“增收不增利”的艰难局面至少还要出现几个季度。

  承担增长重任的阿里云,本季度是最近两年来同比增速最好的一次。阿里云业务强劲增长的核心因素是 AI,阿里指出,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但是,阿里云的持续投入也巨大。数据显示,阿里本季度产品研发费用达到 124.25 亿元,同比增长 10.82%;营销费用更是大增近三成,达到 319.22 亿元。

  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全面升级 AI 基础设施,降低 API 调用费率,推动 AI 大模型在行业场景中的具体运用。在阿里电商中,“AI 驱动”战略落地一年来,具体来说,淘宝面向所有商家上线 AI 产品“生意管家”,今年双 11,这一产品累计服务 400 万商家,帮助中小商家生成了超过 1 亿件的商品和营销素材。据了解,阿里在海外推出对话式 AI 搜索引擎 Accio,定位是个人采购代理。

  未来,阿里云将继续投入于客户增长和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以推动 AI 的云计算渗透率。

  核心以外的业务,重点则是减亏。报告期内,本地生活集团与大文娱集团的亏损均同比收窄,业务运营效率有计划、有节奏地优化。

  其中,本地生活集团同比收入增长 14% 至 177.25 亿元;在单位经济效益改善和业务规模持续提升之下,本地生活集团季度经调整 EBITA 亏损继续从去年同期的 25.64 亿元继续收窄至 3.91 亿元。

  差异化内卷

  过去几个月,互联网电商行业发生巨大变化。

  一是达成共识,不再一味强调低价,展开针对低质低价的反内卷行动。三个月前,曾向低价战略靠拢、推出仅退款政策的淘天,率先打响了取消仅退款的第一枪,随后,各平台陆续跟随。今年的双 11,成了电商“反内卷”的重要验证窗口。

  据星图数据统计,今年双 11 全网销售额累计 14418 亿元,同比增长 26.6%。其中综合电商平台(主要是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总计销售额为 11093 亿元,占据超八成份额。

  过去,电商竞争拼的是价值创造,几方是共赢格局:平台,比产品和服务,拼命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商家,讨论如何用数字化提能增效,用互联网洞察创新,满足需求;消费者,以买到品质商品为荣,同时推动企业和平台提质创新。

  但后来在内卷竞争中,企业没有达成“以价换量”,运营压力不减;行业则日趋靠近恶性循环的边缘;市场偏离了正确的价格机制和有序竞争的轨道,从有效配置资源的价格机制落入扭曲的竞争陷阱。

  电商巨头之间的竞争,绝不是单纯在价格上,比谁成本能压得更低,需要迈向品质竞争、售后竞争。

  目前,阿里看起来思路还算清晰,短期内加大投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商家经营环境,从而带来 GMV 提升以及 CMR 增长。长期则是能否靠“差异化内卷”巩固电商份额,提升商业变现。按照这一思路,利润下降是必经的过程,但后期能否有相匹配的成绩和产出,还需观察。

  另一个变化,则是平台之间的壁垒打破、互通有无。

  10 月 16 日,京东物流宣布已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平台商家可以在发货后台直接选择京东物流;京东则在停用支付宝长达 13 年后,将其再度引入平台,此外,京东还接入菜鸟速递和菜鸟驿站,作为包裹代收站点。9 月,淘宝和微信也握手言和,淘宝接入微信支付。双 11 历来都是电商平台硝烟最浓的战场,今年却从竞争走向了竞合。

  财报业绩会上,关于微信支付的接入,阿里高管表示,“和微信支付合作后,为平台潜在用户增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我们看到月度的交易用户增长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是这需要平台在中长期保持投入,以及匹配相应的用户增长策略。”

  如果说,上一阶段的战场需要靠“掰手腕”攻伐叫板、比拼价格,甚至以各种手段争夺商家和主播“二选一”,那么互联互通后的电商下半场,则需要靠实打实的客户体验来留住用户、商家。

  无论外因或是内因,阿里都到了必须从价格战漩涡中脱离,转为投入服务成本和体验成本的时刻。吴泳铭也在本季财报再次强调,“我们会对核心业务作持续投入并提升各业务的经营质量。”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