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 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 New Retail 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 131.38 亿港元(约合 123 亿元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 78.7%。
此前,高鑫零售曾于 2024 年 10 月发布公告,向市场告知有买家有意收购。2025 年 1 月 1 日晚,交易最终敲定,根据公告,德弘资本将以整体最高 1.75 港元/股(包括 1.55 港元/股的现金及 0.2 港元/股的利息),收购阿里全资子公司吉鑫和淘宝中国所持7,027,297,350 股高鑫零售股份(占已发行高鑫零售股份总数约 73.66%),及 NewRetail 所持 480,369,231 股高鑫零售股份(占已发行高鑫零售股份总数约 5.04%),阿里巴巴子公司及 New Retail 将收取的最高金额约为 131.38 亿港元。
阿里巴巴对高鑫零售的投资始自 2017 年。2017 年,阿里巴巴斥资 224 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持有 36.16% 股权,2020 年 10 月,阿里巴巴又斥资 279.57 亿港元进一步增持高鑫零售,直接和间接持有其 72% 的股权,高鑫零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并表子公司。
尽管高鑫零售近期实现了扭亏为盈,但从出售价来看,阿里巴巴近些年对高鑫零售的投资还是成了一门亏本生意。
相较 2017 年,高鑫零售的营收、利润已大幅缩水。财报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高鑫零售营收 1023.2 亿元,净利润 30.2 亿元。而截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的财年内,高鑫零售营收 725.67 亿元,同比下降 13.3%,年内亏损达 16.68 亿元。
高鑫零售最新发布的财年中期业绩显示,公司半年营收 347.08 亿元,净利润 1.86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高鑫零售集团员工人数为 85778 人。
随着高鑫零售的出售,阿里巴巴在公告中表示,将持续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股东回报。近一年,将经营重心放到“重振电商”的阿里巴巴正在逐渐放弃其过往曾寄予厚望的新零售战略。
阿里巴巴在近期已多次出售非主营业务资产。2024 年 12 月,阿里巴巴以 74 亿元的价格将银泰出售给了雅戈尔集团,阿里巴巴在这项交易中预计将亏损 93 亿。2024 年 11 月,阿里巴巴还对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减持。
2024 年 2 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曾在财报会议上回应“阿里退出实体零售”传闻时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它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彼时,该回应引发了外界对阿里巴巴退出银泰、大润发、盒马等业务的持续猜测和关注。
如今,大润发、银泰的出售都已成为现实,阿里巴巴的新零售阵型已大幅收缩。目前仍在阿里巴巴版图的盒马在 2024 年 3 月任命 CFO 严筱磊担任 CEO,其经营逐渐转向稳健发展、减亏增利。2024 年 12 月 31 日,盒马宣布连续 9 个月整体盈利的基础上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饿了么、口碑等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业务也在加速扭亏为盈的步伐。此前,财报显示,阿里本地生活集团 2024 年第三季度营收 177.25 亿元,同比增长 14%。阿里巴巴在财报中表示,在单位经济效益改善和业务规模持续提升之下,本地生活集团该季度经调整 EBITA 亏损从去年同期的 25.64 亿元收窄至 3.91 亿元。包括饿了么、口碑在内的本地生活业务已连续多个季度将减亏作为目标。
在这背后,相比过往,阿里巴巴已逐渐改变过往让电商主营业务为新零售业务“输血”抢市场的做法。阿里巴巴现存的新零售业务也已不再“烧钱”抢市场。
不过,对于不同的新零售业务,阿里巴巴的战略定位也有所差异。此前,饿了么也曾被传出售,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回应称,外卖配送或许不是阿里的核心业务,但饿了么对阿里来说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为它建立的即时配送基础设施不仅可以用于送餐,还能运送药品、鲜花、水果等新鲜易腐物品。这种基础设施对阿里巴巴来说是战略性的,是阿里巴巴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在阿里主营业务电商面临压力,互联网走过快速增长期、新零售业务普遍存在盈利压力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图仍存在着持续变化的可能。如何减亏增利、证明自己的战略价值,对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业务来说已是一道必答题。
值班编辑: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