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入坑1299元的泡泡玛特项链?

  文|任彩茹

  编辑|乔芊

  走进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IFC)商场,乘扶梯下至 LG2 层,位于中岛位置的一间绿色店铺映入眼帘,兼具轻快和低调感。

  这家名为“POPOP”的开放式快闪空间,是泡泡玛特正式推出珠宝品牌后开出的前两家线下店之一。走近,会看到店内三三两两的顾客正在挑选试戴,还有一位严肃的黑衣安保人员立在门口——或许是考虑到 POPOP 的“珠宝”属性,也或许是泡泡玛特近一年来的全方位爆火难免让人担忧客流量过高,IFC 为这家店提供了免费的单独安保。

POPOP 位于上海 IFC 的快闪店,以绿色为主色调;36 氪摄

  在这家快闪店开业的第二天,36 氪进行了一次探店。每每有顾客来到门前,店员都会温柔介绍,“我们是泡泡玛特旗下的首饰品牌 POPOP,喜欢的可以试戴。”有一家三口进店后,穿着中学校服的女孩跟妈妈一起试戴“Molly”的项链、“小野”的戒指,说“这个好看,你不戴了我也可以戴”。

  十分钟后,她们带着三款“战利品”来到收银台前。店员问,“你们是逛到的还是特意过来的?”对方答,“刚去了泡泡玛特门店,发现没有新品,出来逛了逛,才知道还有首饰品牌。”

  晚上 8 点左右的一个小时里,上述的“进店——挑选——试戴——买单”大约发生了 6 次。一位店员告诉 36 氪,前一天是该店开业首日,恰好某家券商在国金中心楼上开年度会议,“中午很多分析师背着双肩包来店里,大多是男性,有些人买入钟爱 IP 的全套饰品,有些是帮家人朋友带,客单价五六千元的也不少。”

  这些场景的一个共同前提是,除了开业几天前的官方公众号推文外,泡泡玛特并未对 POPOP 进行其他前置宣传,社交平台上几乎找不到关于这个品牌的任何帖子。

  过去,泡泡玛特被大家形容为“几十块钱的快乐”,也常用“口红经济”来解释它的热潮。但此次新推出的珠宝品牌并不便宜——POPOP 目前的产品主打银饰,绝大多数采用 925 银,配以镀金、晶石等材质,一条项链的价格大约在 1000~2000 元,戒指有 399、499、699 等价位,手链的售价多位于 500~1000 元区间。

POPOP 的部分商品;36 氪摄

  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价格相较其银饰材质,溢价不低。此外,POPOP 的门店也颇具“奢”感。据 36 氪了解,IFC 这家快闪店的店长来自 LV,而身着黑色套装、佩戴白手套的店员们,会尽力为每位进店顾客提供一对一的介绍和试戴服务,POPOP 未来的店员招聘也会以奢牌背景、珠宝背景为主。 

  一位接近泡泡玛特人士告诉 36 氪,“POPOP 团队规模目前约 15 人,还是个很新的小业务,但内部定位是清晰的,它未来应该不会融入任何泡泡玛特的现有门店,会一直以独立快闪店、独立门店形式存在。”背后逻辑在于,泡泡玛特门店以不打扰为主,但 POPOP 的客单价、体验形式、用户所需服务和停留时长都完全不同,更加“向上”。

  Cindy 是 POPOP 的第一批购买者之一。在她看来,POPOP 的价格中等偏上、不算便宜,但处于可接受区间,“值得的原因是 IP 形象”。她是 LABUBU、小野等 IP 的粉丝,也是泡泡玛特的最高级别会员“收藏大师”,在听同事说起楼下开了一家泡泡玛特珠宝店后去逛,发现小野的饰品设计“足够新颖且非常符合这个人物的特点”,于是购入一条 1699 元的项链。

  像 Cindy 这样的购买者,是 POPOP 初期的经典用户群体之一——他们对泡泡玛特旗下的不少 IP 已经如数家珍,不需要太多语言去说服,自然便能理解饰品背后的“巧思”。

  Cindy 对我们介绍起她购买的项链时十分熟稔,“它跟小野的一个盲盒是同款设计,但它是‘火箭筒+小野’套组,火箭筒可以打开,小野也可以拿出来单独佩戴,有不同的搭配,做旧的工艺很精致,店里的服务也还不错。”

Cindy 购买的项链款式,火箭筒和内部的小野可拆分组合(图源官方)

  成熟的 IP 认知度,的确是泡泡玛特做珠宝饰品的“利器”。据 36 氪了解,POPOP 的产品按照 IP 来分,目前大约有4~5 个 IP 的产品上市,包括 SPACE MOLLY、小野、SKULLPANDA、MOLLY 经典等。

  进入 POPOP 门店且停留的顾客,在和店员的对话中通常会直接讲出喜欢的 IP 名称,进而形成一种有目的、有默契的挑选互动。“IFC 算高奢商圈,本身人流并不大,但基本上知道我们、进来看过的顾客都会成交。”一位店员告诉 36 氪。

  在饰品的设计中,IP 本身的元素和故事也很容易被感知。比如“小野”相关的饰品更偏中性风,质感粗砺,产品形态会呈现为可开合的书本、揉出褶皱的信纸等,颇具机关感和可玩性;“SPACE MOLLY”相关的饰品更简洁,“MOLLY 经典”系列则融入贝珠、银珠等元素,风格更偏精致优雅。

  凭借 IP 融合,从手办、盲盒向更多品类延伸,是泡泡玛特践行已久的方向。在与资深记者李翔的对话中,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谈到国内市场策略与海外市场的不同时说道,“在国内,我希望有更多的创新业务。毕竟大本营和核心团队在这儿,我们希望可以去做一些创新的事情。”乐园、游戏、饰品、积木,都是他提到的关乎创新的例子。

  从商业视角看,这种跨品类延伸的一个基础,在于泡泡玛特的会员消费行为正越来越具“粘性”,这也是品牌和 IP 认同感的直接体现。

  在 2024 年二季度的业绩交流会上,管理层就曾谈到此类变化——在消费会员中,购买 2 个及以上 IP 的会员比例持续上升;老会员的 ARPU 值和购买单价均有所上升,从仅购买盲盒延展至积木、衍生品等多品类。也是在那时,泡泡玛特提及“下半年公司将推出全新饰品品牌。” 

  换言之,IP 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让泡泡玛特拥有了更多忠实消费者,也让一切业务延展水到渠成。乐园、游戏等新的业务,已经借由“真人版 LABUBU”等形式,进一步反哺 IP 影响力。

  但一个“回到起点”的经典问题是,人们对泡泡玛特的热爱和认同究竟来源于什么?

  这也是泡泡玛特发展初期,困扰一众投资人的问题。如今伴随泡泡玛特的破圈,一些人开始“悟”到些什么,但仍有大批“看不懂”的局外人。

  Cindy 在泡泡玛特上花的钱超过 1 万块,她也很难清晰地讲出对于每个钟爱 IP 的喜欢到底因为什么。三年前,她“入坑”LABUBU,因为“古灵精怪的样子挺好玩的”;现在她更喜欢“小野”,小野不像 LABUBU 那样有自己的朋友线、故事线,“它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小男孩。”帮喜欢的 IP 买衣服、换衣服,或是一直没集齐的款式突然到货,都会带给她“幸福感”。

  在 Cindy 的描述中,这些喜爱起初来自视觉魅力——人们对于可爱事物的喜欢或许是一种本能。但最近两年,Cindy 能明显感受到周围掀起一股更大的泡泡玛特潮流,不少同事和朋友从“不理解”变成“很有兴趣去了解”,而自己也从喜欢某几个 IP,演变成“泡泡玛特每次出新品都会关注,设计好看的新 IP 也会去买。”

  海外市场的爆火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热潮。最近的例子是,咧嘴一笑、牙齿上翘、眼睛里闪着邪恶光芒的 LABUBU,火成了风靡全球的大爆 IP。知名女团成员 Lisa 也是 LABUBU 的忠实粉丝,2024 年初曾在社交媒体分享这个 IP,最近她的喜爱已经蔓延至泡泡玛特的其他 IP,在视频中谈到“从‘完全不感兴趣’到‘花掉所有的钱’购买泡泡玛特的商品。”

  如今,MOLLY、LABUBU 甚至泡泡玛特这个品牌,越来越成为一种共同喜好和社会归属的象征。“社交价值多多少少构成了喜欢的原因。”Cindy 告诉 36 氪,周围越来越多人讨论喜欢的 IP,自己也会帮朋友寻找对应 IP 的稀有形象,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或小孩,都是不错的选择。

  “买盲盒和买饰品是两种快乐。”Cindy 认为,推出珠宝品牌也可能会让泡泡玛特的 IP 有更多的受众群体。在她身边,有些不能 get 盲盒快乐、认为它是塑料垃圾的人,反而会因为 POPOP 而喜欢上泡泡玛特的一些 IP。

  对于饰品带来的快乐,Cindy 回忆起五六年前的消费时,也曾喜欢过那时极受欢迎的潘多拉、Links of London 等品牌。但随着年龄上涨、审美变化,她慢慢感受到这些品牌银饰产品的设计感相对价格而言太“没有性价比”。近两年,“消费降级”和“保值论”当道,审美风向也在变化,Cindy 的首饰消费开始转向黄金。

  “但黄金的消费逻辑毕竟不同,装饰性的首饰还是需要的,偶尔买一下会很开心,而且 POPOP 的价格整体不算离谱。”在 Cindy 看来,POPOP 提供了一种久违的百元级、千元级的装饰性饰品选择,能提供情绪价值,比起手办玩具也更实用,“银饰已经太久没有让人心动的品牌了,如果后续有好设计更新,我可能还是会购买。”

POPOP“小野”IP 的部分商品;36 氪摄

  36 氪从上述接近泡泡玛特人士处获悉,POPOP 快闪结束后,暂时不会上线电商渠道,但将会有正店开出,而后续的正店选址会以港资重奢、中高奢商圈为主。

  这也与王宁一直在谈的“向上努力,向外看”相符——他曾谈到,当大家都在讨论消费降级、降级客单价时,“我不认为消费会降级,就算消费会降级,审美也不会降级,情感需求也不会降级。”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 POPOP 的 IFC 店时,一位帮朋友代买的顾客二次进店,很快锁定了特定的一款产品。在他旁边,还有另一位顾客正在与朋友视频通话,镜头逐款扫过,对面认真挑选。

  Cindy 将自己购买的项链发到小红书后,有人在评论区表示不理解,但更多的情况是,其他城市的网友私信她,希望她帮忙代买“小野”的饰品。

  新年来了,泡泡玛特的新故事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