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暗藏危机:便宜背后的风险

  研究发现,印度产仿制药比美国产的严重副作用高 54%,揭示 FDA 监管漏洞。专家呼吁公开生产信息,确保药物质量透明。

  仿制药这东西,真是既救命又省钱。几十年来,它们让昂贵的品牌药变得亲民,帮无数人减轻了负担。可最近一项研究却让人心里一咯噔:这些“药替身”好像并非个个都靠谱。

  研究团队从韩国和美国凑齐了一帮专家,盯着 2443 种仿制药瞧了个仔细。这些药有些来自“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有些则出自“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结果发现,跟美国本土产的比起来,印度产的仿制药引发严重副作用的案例多了 54%。什么叫严重副作用?住院、残疾,甚至丢命的那种。虽然还不能打包票说这些事儿肯定是药的问题,但 FDA 对已批准药物的这类反馈向来不太敢怠慢。

  “这就像吹响了警笛,提醒 FDA 该好好查查我们发现的质量差距是怎么回事,”研究领头人 In Joon Noh 说。他现在是韩国大学的供应链科学家,“FDA 手里的数据比我们这些学究细致多了,正好能挖出是生产环节还是供应链哪里出了岔子。”

  别误会,这不意味着印度产的药都得打上劣质标签,也不是说美国就该跟海外供应商说拜拜。数据里还有其他国家,但核心发现是: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仿制药大户,生产的药跟美国这个发达经济体的“标杆”比起来,严重副作用明显更多。比如,印度产的药在美国市场上混得越久,副作用的麻烦就越突出,而美国产的同龄药相对稳当。这背后,可能藏着个“降价竞赛”的隐忧——利润薄了,公司为了省钱,可能在质量上打了折扣。

  想想看,仿制药在美国多火爆,占了处方药的九成以上,其中不少是从海外飘洋过海来的。短短几十年,印度的制药业就崛起成大佬,供应了美国近一半的仿制药,从降压药到抗抑郁药,再到治溃疡的,应有尽有。FDA 一直拍胸脯说这些药跟品牌药没差别,可有些研究却悄悄嘀咕:“没 FDA 说得那么安全。”

  有个药理学家就直言,FDA 对外企的检查远不如对美国本土的严格,原因很简单——人手不够,国际物流也麻烦。检查药厂得花钱,还得提前通知,这就给了猫腻空间。听说一家印度药厂曾在 FDA 检查前夜偷偷销毁文件。2014 年,印度药监总局的头儿对 Sushmi Dey 坦白,若真按美国标准来,印度“几乎所有厂都得关门”。

  研究者没辙,FDA 对仿制药产地守口如瓶,连信息公开请求都撬不开。可他们还是从产品标签数据里扒出了线索,硬是比对了药厂和产地。结果不出所料,质量差异摆在那儿。要我说,这有点像买东西不看产地标签,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印度有好厂家,美国也有差劲的,我们不是要砸印度的招牌,也不是反对海外生产,”OSU 的商业分析专家 John Gray 解释,“这更多是监管的问题,能改改就好了。”他们建议 FDA 把药厂位置和质量摊在阳光下,让大家心里有数,也能多信任这些救命的仿制药。

  说到底,便宜是好,但安全更不能丢。毕竟,吃下去的药,赌的可不是运气。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