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编辑部 JHY
一年一度 CVPR 录用结果公布了!2878 篇论文被接收,录用率 22.1%。更惊爆的是,CVPR 组委会对不负责任的审稿人进行惩罚,19 篇论文直接桌拒。多名华人担任委员会主席。
刚刚,CVPR 2025 录用结果出炉!
今年,共有 13008 份有效投稿并进入评审流程,其中 2878 篇被录用,最终录用率为 22.1%。
近两年来,CVPR 录用结果逐年递减。
相较于去年(11532),CVPR 2025 总投稿数再次增加,而录用率却降低 1.5%(CVPR 2024 录用率为 23.6%)。
要知道,2023 年录用率曾高达 25.8%,共有 2359 篇论文被接受。
会议往年论文数据
CVPR 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
CVPR 2025 将于 6 月 11 日-15 日,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音乐城市中心」召开。
有网友激动表示,「自己被录用的论文编号是 2878,刚好是被接收论文总数,真的太巧了」。
滥用 LLM,19 篇审稿人论文全被「桌拒」
在录用结果公布之际,CVPR 区域主席(AC)曝出了评审过程中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
一些极不负责审稿人,要么彻底放弃了评审过程,要么提交了质量低得离谱的评论。
甚至,一些评论竟是由大模型生成的,敷衍程度可见一斑。
要知道,在学术界,评审过程是确保研究质量的基石,这些行为直接威胁到了学术公平。
此前,CVPR 曾公布了最新政策,明令禁止使用 LLM 参与评审。
地址:https://cvpr.thecvf.com/Conferences/2025/CVPRChanges
经过彻底调查,程序主席(PC)根据 CVPR 2025 此前公布的政策,确认了这些高度不负责的评审员,并追溯到他们作为作者提交的论文。
在权衡之后,CVPR 果断对这些审稿人撰写的 19 篇论文,实施「桌拒」(desk-reject),而这些论文原本是有望被接受的。
有网友对此表示,下次也请公布一份「不负责评审员黑名单」。学术界需要知道这些信息,这样会更有效!
为 CVPR 2025 感到骄傲。
网友晒出成绩单,LeCun 团队中奖
复旦大学陈家棋仅用 20 多天从 0 到投稿,Any2Any 这篇论文直接逆风翻盘。他激动表示,「谢谢在我只有 idea 的时候就相信我能成功的 co-author 们」。
此外,他和团队合作的另一篇关于人类对齐视频生成的基准,也被 CVPR 2025 接收。
来自北航的盛律助理教授团队,一下子连中四篇。
英伟达高级科学家 Ali Hatamizadeh 表示,团队提出的 MambaVision 入选 CVPR,这是首个用于计算机视觉的混合 Mamba-Transformer 骨干网络。
LeCun 带队的一篇论文「Navigation World Models」,也成功被 CVPR 接收。
这篇论文主要提出了「导航世界模型」是一种可控的视频生成模型,能够根据过去的观察和导航动作,预测未来的视觉观察结果。
为了捕捉复杂的环境动态,NWM 采用了条件扩散 Transformer,并在人类和机器人智能体的多样化第一视角视频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模型参数规模扩展至 10 亿。
在熟悉的环境中,NWM 可以通过模拟导航轨迹并评估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来进行导航规划。
还有来自谷歌团队提出的 ReCapture 创新方法,能够基于用户提供的单一视频,生成带有自定义相机轨迹的新版本。
简单来说,它可以让「后期摄影术」变得触手可及,人人都能体验。
还有中佛罗里达大学 Andong Deng 作为 GroundMoRe 和 Seq2Time 论文一作两篇论文被接收。
还有来自深圳大学计算机本科生陈天行连中三篇。
没中奖的童鞋们,不要灰心,毕竟 Rejection is part of the journey。
而且,今年还有 ICCV 2025 等着你,目前 ICCV 2025 提交入口已经打开了。
华人成为中坚组织力量
清华校友 Ce Liu,担任本次会议联合组委会总主席。目前,他在 Meta 担任 AI 研究科学家总监,入选 IEEE fellow。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 GenAI、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2002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 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自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微软、谷歌和 Meta 从事研究工作。2009-2024 年,他还是 MIT 的兼职研究员(Research Affiliate),积极参与研究并教授课程。
6 位程序委员会主席中有 3 位华人:Fuxin Li、Hao Su 和 Siyu Tang。
Fuxin Li 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
在加入俄勒冈州立大学之前,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度过了 4.5 年。在佐治亚理工学院之前,于 2008 年至 2010 年在波恩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
他于 2001 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于 2008 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苏昊(Hao Su)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同时是某机器人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和机器人学等领域。
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在斯坦福大学分别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Siyu Tang 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计算机科学系的终身轨助理教授,领导视觉计算研究所的计算机视觉与学习小组(VLG)。
在加入 ETH 之前,于 2017 年 11 月获得了资助,在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她曾在该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她于 2017 年在马克斯·普朗克信息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在此之前,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媒体信息学硕士学位,并在中国浙江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她的研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特别是对人类感知和建模的研究。
她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服务,多次担任 CVPR 的不同委员会的主席。
4 位研讨会/工作室委员会主席中 2 位华人:Chen Sun(布朗大学)、Lijuan Wang(微软)。
Chen Sun 是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的助理教授,并且是 PALM 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同时还在谷歌 DeepMind 担任兼职研究科学家。
此前,于 2016 年获得南加州大学的博士学位。在 2011 年,他完成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学位。
Lijuan Wang 是微软云与人工智能部门的首席研究经理。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感知智能的机器学习。
2001 年,她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6 年在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她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一名研究员。2016 年,她加入了位于雷德蒙德的微软研究院。
她在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 50 多篇论文,并且是 15 项以上已授权或待审美国专利的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她是 IEEE 的高级会员。
Tutorial 委员会主席有一位华人:周伯磊(Bolei Zhou)。
目前,他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位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自主性交叉领域,重点在 AI 智能体。
此前,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2010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士;2012 年,从香港中文大学获信息工程硕士;2018 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计算机科学博士。
扩大参与(Broadening Participation)委员会有一位华人主席:谢赛宁(Saining Xie)。
谢赛宁是纽约大学 Courant 数学科学研究所的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同时也是 CILVR 小组的一员,此外还与纽约大学数据科学中心有合作。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
在此之前,曾在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FAIR)担任研究科学家。
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了博士和硕士学位,导师是 Zhuowen Tu 教授。更早之前,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学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