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自研芯片:背刺客户,却振奋股民?

  近日,外媒报道,Arm 将推出首款自研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Meta 将成为其首批合作客户,首款芯片计划将于今年夏季推出。消息发布后,Arm 股价大涨 6.06%。

  事实上,自从新任 CEO Rene Hass 上任后,Arm 自研芯片的消息便频频流出,似乎在有意试探 IP 授权客户的接受程度。

  国内资深的半导体 IP 从业者告诉雷峰网,资本市场虽然已经给予 Arm 这样的 IP 公司非常高的溢价,但可能软银为了追求更高的资本估值和营收规模,会推动 Arm 下场自研芯片。

  2023 年,Arm 在内部成立“解决方案工程”团队,挖来前任高通骁龙的开发负责人 Kevork Kechichian 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领导新的原型芯片开发。

  2024 年 11 月,Arm 开始挖角客户公司的高管,据招聘信息显示,Arm 希望招募的高管能帮助公司从单纯出售 IP 转型为同时销售自家芯片。

  业界对此颇有微词,“与英伟达、高通等自家客户抢客户”、“迎合资本市场的短视行为”等外界评价四起,对此,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与多位资深从业者进行交流,有观点认为这或是软银在 AI 芯片市场对阵英伟达的关键布局。(关于软银针对英伟达布下的局,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YONGGANLL6662 交流更多内幕详情。)

  自研芯片,Arm「不得不讲」的资本故事

  据 IPnest 数据显示,Arm 在半导体 IP 授权领域市占率高达 40.4%,稳居全球第一。而在其最新发布的 25 年第三财季财报中显示,Arm 本季度的毛利率高达 97.2%。

  “双高”意味着 Arm 把该赚的钱都赚得差不多了,截至 2 月 14 日,Arm 的市盈率高达 210.59,是英伟达的 3.8 倍、高通的 11.4 倍。

  投资者对 Arm 的乐观情绪达到了顶峰,如果没有一个更性感的故事来支撑股价,高市盈率的泡沫和将近 1700 亿美元的市值面临的或将是冰消瓦解。

  遇贤微电子 CTO 陈争胜告诉雷峰网:“Arm 在公开市场 IPO 后,资本市场肯定需要 Arm 能够持续保持高增长,而芯片市场的天花板肯定远高于 IP 市场的天花板。”

  据 Research Nester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半导体 IP 市场规模为 77.2 亿美元,面对 7000 亿美元的全球半导体市场这一数据相形见绌,也正因如此,自研芯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 Arm 的救命稻草。

  选择服务器 CPU 是「自凭本事」,也是「人情世故」

  报道称,Arm 首款芯片将是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据业内人士分析,选择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的原因有三:价值高、生态完善以及客户冲突少。

  服务器 CPU 的设计和制造涉及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工艺、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众多领域的高端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研发周期长、风险大。

  国内 RISC-V CPU IP 供应商芯来科技创始人胡振波表示:“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是利润最为丰厚的领域,投入大、回报也大。并且该领域面向的客户群体比较集中且都为巨头(大型互联网企业及云厂商),产品定义方向也比较容易明确。Arm 在这个领域的 IP 积累也很丰富,该领域的芯片供应商很少,所以客户冲突也少,总体而言,是 Arm 自研芯片比较理想的产品领域。”

  此外,服务器 CPU 生态的成熟为 Arm 自研芯片“加速”。几乎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统都有 Arm 的版本,各种商业和开源软件也都在不断适配和优化 Arm 架构。

  陈争胜告诉雷峰网,服务器 CPU 芯片的生态已经成熟,云计算软件栈已经构建了 Arm/x86 双架构支持。目前 x86 架构巨头英特尔的衰退迹象,也为 Arm 进入市场腾出了市场空间。

  而面对“抢夺客户的客户”这一说辞,选择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则是 Arm 自研芯片的“最优解”。

  “Arm 做服务器 CPU 并没有踩中谁的脚。”前 Arm 中国区服务器与生态系统市场总监 Winnie 对雷峰网表示。Winnie 认为,在美国,只有 Ampere 一家公司是基于 Arm 架构的 CPU 供应商,AWS 等互联网客户虽同样采用 Arm 架构,但其 CPU 都自产自销,并不会对客户产生实际影响。

  基于此先决条件,软银事先宣布了收购 Ampere 的消息,并表示目前其交易已进入最后磋商阶段,后续才有了 Arm 自研芯片的消息,这其中的先后顺序相当于 Arm 对自己的服务器芯片厂商提前进行了保护。Winnie 认为,在某种程度上,Arm 做服务器 CPU 也填补了一部分市场空缺。

  在服务器 CPU 领域,英特尔和 AMD 是常年的市场霸主,Arm 想瓜分市场按理说同样需要“拼一把命”。Winnie 表示,如果 Arm 能从英特尔和 AMD 手里抢到市场份额,那也是凭本事抢下来的。在商业领域,适者生存才是真理。如果 Arm 自研芯片做成了,不仅多了营收增长点,还多了抬价的筹码。如果失败,就印证了卖 IP 才是 Arm 应该选择的本分之路。

  而关于市场流传最广的“Arm 抢走了高通在 Meta 的部分订单”这一说法,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事实上,高通在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领域也处于试水阶段。1 月 14 日,据外媒消息,高通正进入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市场,英特尔前 Xeon 服务器首席架构师 Sailesh Kottapalli 宣布加入高通担任高级副总裁。

  Winnie 认为,高通还尚未真正进入市场、交付产品,也并未因此向 Arm 续约授权,没有理由对 Arm 做服务器 CPU 提出质疑。

  软银「攒局」剑指英伟达

  短期的资本市场回报之外,进入 AI 芯片市场是软银更深层的旨意。

  陈争胜表示,从收购 Graphcore,到正在收购的 Ampere,再到 Arm 自研芯片,这都显示了软银在 AI 芯片领域剑指英伟达的雄心。

  2024 年 7 月,软银正式宣布收购英国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Graphcore,Graphcore 专注于开发用于 AI 工作负载的智能处理单元(IPU),一度被视为是英伟达的有力竞争对手,此前曾获得来自红杉和微软等机构累计 7 亿美元的融资。

  对于此次收购,软银投资管理合伙人 Vikas J. Parekh 表示:“下一代半导体和计算系统在通向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道路上至关重要。”

  2 月 5 日,据外媒报道,软银收购半导体设计公司 Ampere 已进入最后磋商阶段,交易可能将于未来几周内宣布。

  Ampere 专注于为数据中心设计 Arm 架构芯片,收购 Ampere 后,Arm 能形成“设计+产品”的闭环,从 IP 供应商向芯片设计转型,而 Ampere 此前积累的甲骨文、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客户,也能帮助 Arm 更好地进入服务器 CPU 市场。

  1 月 21 日,在白宫发布会上,特朗普官宣了投资 5000 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该项目被称之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而孙正义则被任命为公司董事长,Arm 也不出意外地成为关键的初始技术合作伙伴。密集的收购和宣布自研芯片,都是软银为了让 Arm 更好地“上牌桌”。

  Arm 欲「得陇望蜀」,RISC-V 或「攻其不备」

  Arm 和 RISC-V 两种架构的角力,是芯片领域绕不过的话题。

  双方目前的对峙趋势大抵是 Arm 仍占主导,RISC-V 正在追赶。在移动设备芯片领域,Arm 几乎占了 100% 的市场份额,其年出货量已经达到 3000 亿颗。RISC-V 则在低功耗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年出货量突破 100 亿颗。

  而自研芯片有损 Arm 作为 IP 授权供应商的“中立”形象,有违“芯片界的瑞士”一称,尽管做数据中心服务器 CPU 不直接威胁到客户的利益,但具备自主做芯片的能力也不免让 IP 授权客户居安思危,这或许会为开源的 RISC-V 架构带来更多市场机会。

  Arm 在市场上的强势,同样让客户颇有微言。消息称,Arm 计划将 IP 授权费用提高 300%,对其客户造成巨大压力。此外,Arm 曾计划推行“捆绑销售”政策,表示如果使用 Cortex 设计的 CPU 核,就需使用其整套 IP 核。而 Arm 与高通之间关于 IP 授权的诉讼案,也同样挑拨着外界的神经。

  胡振波表示,IP 授权的发展趋势是基于行业内开放的标准协议,有线接口(DDR,USB,MIPI,PCIE 等)、无线协议(WiFi,蓝牙)以及加解密算法等领域的 IP 授权早是如此。CPU 领域随着 RISC-V 这种开放标准的制定,也会逐渐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走进 RISC-V 时代是趋势所在。

  基于这样的趋势性变化,胡振波告诉雷峰网,不管 Arm 是否自研芯片,越来越多的芯片公司都可能会投向更加中立的开放 RISC-V 标准,只是自研芯片加剧了这一进程。而 Arm 自研芯片,不排除也是其意识到了 CPU IP 市场底层逻辑的变化从而主动求变的过程,如果 Arm 最终能够转型成为一家数据中心芯片公司,那也将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成功。Arm 自研芯片的后续影响究竟如何?高通们又将如何接招?雷峰网将持续跟进,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YONGGANLL6662 交流更多行业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