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1小时首富”的三次告别

  文智谷趋势

  2 月 27 日,当网络上传出“雷军成为中国新首富”的消息时,有网友颇为精准地描述当时感受:

  “有种跟首富很熟的感觉。”

   

  尽管“首富”之名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作为一家万亿企业总裁的雷军,颇有老少咸宜、男女通吃的味道。

  这种熟悉感并非无中生有——你从未如此深度地参与一位总裁的生活:你见过他在东北雪地上炒酸奶,知道他养了两只宠物鹦鹉,一只叫“上班”,另一只叫“下班”,也见过他穿着西装狼狈不堪地趴在地上,用小米新出的手机拍月亮。

  你也不曾和任何一位总裁在社交媒体上有如此密切的互动

  “小雷啊,发布会什么时候开?”

  “军儿啊,su7 这次有几种颜色?”

  “19.8 万,交个朋友!”

  即便你对他知之甚少,你也一定听过那首传世经典“Are you ok”,而你家的那些音响、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也许总有一款,有着小米之家标志性的纯白配色。

  我们一度担心“中国新首富”的帽子太重,会让这个 55 岁就坐上这个位子的“年轻人”发生一些变化,然而 2 月 27 日白天,雷军发的四条微博,无一例外与当晚的 SU7 Ultra 有关。直到傍晚,才表示“当上首富”是 fake news。

  站在小米市值最高突破 1.5 万亿港元的当口回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依然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中国最另类企业,而雷军,也仍是那个“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中关村英雄少年。

  跌宕 15 年,雷军变成今日之雷军,小米成为今日之小米,经历了至少三次告别。

  告别逆风,一往无前

  雷军喜欢滑雪,不要命的那种。

  小米联合创始人、雷军“滑友”之一的王川曾如此描述:

  “那时雷军刚刚学会滑雪,我让他自己在绿道练习,他却非要和我们一起上红道......我买不到护臀,只给了他几个暖宝宝护腰,那可能是他有史以来摔跤最多的一次吧。一些陡坡下面就是悬崖,简直是在玩命。”

  这种热爱并不意外。滑雪的速度与激情既是他创业艰难时期的精神必需品,也是他创业的灵感来源。

  他接触滑雪大概是在 2006 年之前,彼时他是金山公司 CEO。这个看上去光芒万丈的位置,在当时却因为互联网的崛起和微软的挤压,显得十分劳心费力。

  彼时,一度被雷军视为破局关键的卓越网,却因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风投撤离,找不到资金而难以为继,2004 年 9 月被摆上货架。2007 年,金山成功上市,一片欢腾中,雷军是黯然神伤的那一个。因为他发现自己和同伴 5840 天日夜奋斗的青春,只换来 6.261 亿港元的市值,而同年上市的阿里市值却高达 15 亿美元,2005 年上市的百度更是近 40 亿美元的巨无霸。

  原因无他,通用软件的故事在当时已经不再动听,资本市场自然不愿给出好价钱。

  这对 18 岁开始就想“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的雷军来说显然无法接受。创业未达预期让他在 2007 年退出了金山,开始了长达 3 年的痛苦反思。

  2010 年,雷军 40 岁,时至今日他都不太喜欢那个人生阶段,他在数个采访中表示自己 40 岁“一事无成”,将 40 岁之前的创业经历概括为“不堪回首”。

  但事实上,那 3 年至关重要,没有那 3 年,就没有今日之小米。

  在那 3 年里,雷军常去滑雪。它一方面让雷军在速度与激情里直面自己的负面情绪:年轻的创业者总喜欢对自己的企业用情至深,热爱让他们一往无前,却也是他们的诅咒——一旦失败,他们很难走出阴影。

  另一方面,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在于,从陡峭的雪道上冲下,人会本能地感到恐惧,但越是恐惧越要顺势往下冲,因为恐惧可能会使人本能地往后仰,但越往后仰,越会摔跤。

  它隐含了雷军创业最核心的方法论:顺势而为,一往无前。

  发现了吗?在这两段创业经历里,雷军几乎一直与时代风口背道而驰。

  领悟到这一点后,40 岁堪比雷军的人生分水岭:之前是“要用 10 年和微软来一场豪赌”的逆风攀登,之后是顺风滑翔。

  2010 年,苹果 IOS 和 iPhone 以及谷歌的安卓系统掀起的移动互联变革风暴方兴未艾,雷军创立小米,杀入这个行业,但他已然不再是那个与时代“较劲”的“愣头青”了。

  小米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做有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最后借助互联网卖出去——硬件、软件、互联网,小米日后广为人知的“铁人三项”模式,是雷军对时代大势的呼应。

  11 年后,雷军又找到了新的雪道。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他“愿意押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2021 年 3 月,小米 SU7 正式发布,21.59~29.99 万元的定价,给车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看上去惊险万分孤注一掷般的冒险,实际上却如入局手机时一样,是审慎思考后顺势而为的结果。

  时代强风的托举,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故事的结局,不会差

  告别乔布斯,成为“小虾米”

  小米成立后,雷军常有很多“自愧不如”的时刻。

  大多数是谦虚,但 2012 年 4 月 6 日这天,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那是小米成立两周年纪念日,一名来自深圳,名叫 Gage 的资深米粉,以自己的专业视角设计了一款回头率极高的发型——头皮上一个硕大的 MI 字 logo,这让他在米粉当中声名大噪。

  雷军颇为风趣地点评:“虽然很想剃一个这样的发型,但是一直没有这样的勇气。”

  那是中国智能手机史上最叛逆的一天——霓虹射灯迷幻又浪漫,现场音量奇大地播放着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椅子都被撤走,一群奇装异服的人站在舞池中央,跟着“搓碟”的 DJ 一起摇晃身体。

  当天最火爆的“主菜”,是一个 11 米宽的巨大屏幕实时直播小米手机的销量,当 10 万台手机在 6 分 05 秒全部售罄,现场沸腾不已。

  强调品牌与客户之间的深层互动,在充满科技感,略显严肃的手机行业,这是小米的独特气质。

  这种气质其实也来自一次告别。

  大学时期,雷军读了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正是它塑造了他的理想,而书中如神一般伟大的乔布斯,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雷军想成为中国乔布斯吗?有段时间一定是想的。

  那是在媒体诘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的时候,雷军剖析过自身很多次。在那些访谈和传记的记载里,你总能看到诸如“极致”、“永恒”、“颠覆”、“创新”、“少就是多”的词句,它们是苹果和乔布斯留下的无比清晰的痕印。

  在小米的诸多发布会上,你都能看到雷军对乔布斯的有意模仿——黑色T恤上衣,牛仔裤,运动鞋,搭配极简风的 ppt,“果味”扑面而来。

  但纯粹模仿成就不了今日之小米。雷军像诸多创业者一样,对乔布斯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崇拜乔布斯,承认自己已经无法超越;另一方面,不服输的创业者精神总能占据上风。2010 年 4 月 6 日,小米诞生之际,雷军底气十足地表示:

  “但是并不意味着爬珠峰只有北坡一条路,我觉得小米要做爬南坡的典范。”

  所谓爬南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运营自己的用户群体。雷军与偶像最背道而驰的地方,是他对用户反馈的极度重视。

  从小米操作系统 MIUI 的诞生过程就能看出来。这个系统一开始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因为对于如何改善和优化产品,小米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都是与用户直接沟通的。在 MIUI 互动论坛上,每个小米员工都必须注册一个账号,实时和用户交流使用体验并做出针对性修改。这是 MIUI 推出后能惊艳市场的基础。

  这种模式得益于雷军的构想——手机操作系统必须用互联网模式开发,依托用户的广泛参与,让产品快速迭代,进而通过口碑迅速扩散。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在论坛里,有位叫“小虾米”的用户十分活跃,他几乎每天都会变着法地“刁难”产品经理们:

  有时候是产品建议:“我要上网的时候突然发现手机联不上网了,重新启动折腾很久,才发现是关闭了‘数据访问’功能。如果手机联不了网,是否可以先查询一下数据访问状态,如果关闭的时候......”

  有时候是一些心得体会:“MIUI 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苹果,还有另外一个游戏界的神——暴雪。暴雪的产品设计理念是易上手,难精通......”

  几乎每个小米用户都知道这个和唐僧有些神似的传奇人物,但只有小米员工才知道,“小虾米”的庐山真面目正是雷军本尊。

  2010 年 8 月,第一代 MIUI 发布。它的开机界面至今都让人印象深刻,由 100 名敢于吃螃蟹的核心用户 ID 组成,这个设计被小米称作“感谢你,勇敢的上帝”。

  从那时开始,这家受乔布斯鼓舞诞生的公司,一直在努力蜕变——不去成为下一个乔布斯,而是成为尽可能比肩乔布斯的自己。

  告别乌托邦,市场决定一切

  雷军在互联网上的低姿态,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小米创业初期,为了激发员工动力搞了员工入股,此后雷军经常能遇到找他来聊天的人。一些员工时不时地来到他的办公室,也不客套寒暄,开门见山地就问:“咱们公司现在状况怎么样了?”

  这就是最初小米的样子,一个极度扁平,纯粹理想导向,高效运转的职场,不管是对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还是对困在大厂繁琐流程里的技术极客而言,那里就是乌托邦。

  小米首部授权传记《一往无前》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

  “他们从来没有打卡制度,也没有复杂的办公室政治。所有人的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事情做好。

  ...吃过午饭,有人坐着,有人瘫着,办公室如同一个大学生宿舍。偶尔,设计师秦智帆会从角落拿出一把吉他,并不熟练地弹奏几首刚学会的曲子,然后被同事们一通抗议——哥们儿,能不能不要制造噪声。

  偶尔也会有人出去买几瓶啤酒,大家一起喝了,然后联机打一会儿《街头霸王》,或者追《斗破苍穹》的连载。午休之后,他们又开始了将持续到深夜的工作。”

  这种氛围一方面来自年轻人的惺惺相惜,另一方面也算是雷军有意为之。小米成立初期招人不易,他愿意给员工自由施展的空间,一开始创业的同行班底,雷军更是没有主动裁过。

  毫不夸张地说,小米从未经历过重大人事调动。

  直到 2016 年。

  那是小米的“灾年”。高性价比策略走不通了,小米 5 最终 920 万台的销量,甚至无法在闪存成本升高的背景下创造足够的利润空间。

  在一次高管例会上,小米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吵发生了。手机部的负责人在销售承压的背景下开始指责市场部,市场部的负责人也是个暴脾气,针尖对麦芒的结果,就是雷军第一次没能把例会开完。

  尽管当天雷军平静地走出了会议室,但所有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裂痕已经产生。

  那是改变小米成长轨迹的一幕。此后,雷军一个人闭关了三天三夜,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

  人事调整必须马上进行。

  小米创业 15 年,那绝对是雷军最挣扎的时刻之一。

  创业者对公司朴素的热爱还是占据了上风。那一刻,雷军甚至把自己代入到了父亲的角色,孩子生了重病的时候,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救助。他甚至觉得,硬件业务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自己义不容辞。

  2016 年 5 月 15 日,雷军召开创始人内部会议,大家一致通过了裁撤手机部负责人的决定。次日,董事会也通过了这个决议。他们考虑了各种可能的舆情和人事风险,甚至现场准备了一辆救护车。

  只是严阵以待的小米高管们没等来惊涛骇浪:在北京马奈草地,这位摩托罗拉出身的联合创始人平静地结束了自己还算成功的小米生涯。

  站在当前回望,这是小米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它确保了小米此后有良性的人才迭代机制。

  雷军其实很擅长给小米“挖人”。当人们被“雷军开出千万年薪挖角天才 AI 少女罗福莉”的消息震惊之际,殊不知因为看上一个人而收购一整家公司的壮举,在小米的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四次,其中包括卢伟冰。

  时代轰隆向前,企业为保持竞争力,挖人无可厚非。

  试想,如果一家公司只进不出,则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年轻员工上升无望,业绩增长乏力,创新动力不足的窠臼。壮士断腕式地裁掉不合适的人(即便是元老),意味着那种大学宿舍式的“兄弟创业”模式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更市场化的“能者居之”。

  小米不再是那个毫无纷争的乌托邦,经历过艰难人事调整的它,成为了一家更高效的,能够自我迭代的现代企业。

  尾声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很多次告别,每次告别都是一次成长,每次成长也许都会遇到更困难的境遇。

  像前述这样的告别,在小米创业史中还有很多次。对雷军而言,告别是剪去多余枝叶的过程,剪掉与时势作对的天真,剪掉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剪掉表面其乐融融的职场乌托邦。

  在裁剪的伤口上,长出的是顺势而为的成熟,是自我风格的形成和革新,是更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正是这些新枝叶,组成了小米的一部分。

  但在不断的告别中,总有一些东西从未变过。它是整棵大树的主干,是小米成为最年轻世界 500 强企业的底色。

  主干是什么?

  从天才少年,“武大学神”,到叫板微软、约架周鸿祎、与董明珠对赌;从在阿尔卑斯山的“老手”雪道上一跃而下,到开着小米 SU7 漂移刷赛道,55 岁的雷军和 18 岁的雷军一样,依然敢于直面恐惧,依然热衷冒险,依然永葆创业者的赤子之心,正如他说的那样:

  “我们最在乎的,还是一切刚开始时,那个“小餐馆”的梦。它不必很大,但门口常有人排队,每一位食客几乎都是老朋友,真心喜欢我们的真材实料,用心厚道。小米想像这样的小餐馆一样,始终被信任,被喜爱。”

  这或许是他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从来不只是财富的数字和股价的曲线,他是一个生动的人。

  没人能一直年轻,永葆冲劲更是不现实。但普罗大众目之所及处,总该有人站出来,证明热爱与梦想,能够战胜岁月的麻木不仁。

  55 岁的雷军,依然在路上。 

  参考:

  《一往无前》 范海涛

  《小米创业思考》雷军徐洁云

  《雷军传》 陈润

  《一往无前:小米十周年》 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