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客出行,作者魏帅,编辑冯羽
李泽湘与希迪智驾的故事开始于 2016 年。
2016 年的长沙,正处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以自动驾驶、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智能制造,便是长沙锚定的赛道。
就在这时,长沙市政府向知名天使投资人李泽湘发出邀请,力求打造一个类似于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孵化平台。
而在后续的摸索中,李泽湘先后牵头成立机器人学院、智能驾驶研究院,逐渐孵化打造出了如今的自动驾驶重卡独角兽——希迪智驾。
多年产学研研究的经验,印证着李泽湘眼光的毒辣。2024 年,成立仅 7 年、历经 8 轮融资的希迪智驾,已经走到了港交所的门口。
2024 年 11 月,希迪智驾正式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成为第四家以 18C 规则递交上市申请的公司,并冲刺港股“自动驾驶矿卡第一股”。
按照最新一轮融资后计算,希迪智驾的估值最终被托举到了 90 亿元,达成了港交所 18C 规则的规定目标。但作为自动驾驶企业,却仍免不了亏损的魔咒。在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希迪智驾累计亏损 4.7 亿元。
而在整个自动驾驶与高精技术产业的高毛利率背景下,希迪智驾的毛利率却经历了大幅波动,在 2024 年上半年定格在了 17.2%。
面对连年亏损和盈利风险,希迪智驾能否配得上李泽湘“创业教父”的名号?
1、“大疆教父”投身矿卡智驾
作为如今创业、投资领域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李泽湘已经广泛出现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创业公司内。
最出名的当属大疆。
早年间在大疆创新发展过程中担任董事长并发挥重要作用,让其被尊称为“大疆教父”。作为李泽湘“导师+学生”天使投资模式的代表性孵化企业,其学生汪滔创立的大疆创新,已然成为了全球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
至今,李泽湘仍在探索产学研孵化企业的路径,在他手中,孕育和诞生了多家细分行业的明星公司,希迪智驾便是其中之一。
与李泽湘接到长沙市政府邀请的前后脚,2017 年,在海外从事通信领域研发 20 余年的马潍,接到“回国创办一家自动驾驶企业”的邀请。
这一年,李泽湘和马潍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60 岁再创业,面对的是充满未知的挑战。
据报道,接到这份邀请时,马潍有些犹豫,“我们都很清楚,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持久战。”马潍曾回忆,“但也确实充满机会和创新‘诱惑’,令人心动。”
二人加持下的创始人团队,在创业之初就瞄准了自动驾驶这一赛道,并且集中精力在商用车自动驾驶研发上。
但创业哪有写好的剧本。2019 年,公司倾尽大量资金研发的商用车 L4 级自动驾驶却无法落地,研发的重卡无人问津。
直到公司现任副总裁、智慧矿山事业部负责人刘洲提出的矿山场景应用和落地,才让希迪智驾找到了如今的商业化场景。
事实上,在自动驾驶最火爆的那几年,大厂和创业公司大多聚焦在自动驾驶出租车、末端配送、干线物流等场景,矿山、港口这样的应用场景并不被市场所看好。安全、效率,复杂的作业场景等等,都是矿卡智驾落地的重重阻碍。
也正是因为参与者寥寥,赛道宽阔,希迪智驾才能够脱颖而出,快速跻身行业头部。
2、尚属早期的低毛利时刻
目前,希迪智驾主要有三个业务方向共五类产品,分别为自动驾驶(矿车解决方案、物流车解决方案)、V2X(智能交通 V2X 产品及解决方案)、高性能感知(列车自主感知系统、车载智能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其中,自动驾驶大多 TO B,主要出售搭载智驾系统的矿卡和物流车,V2X 主要是交通监测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系统,高性能感知即列车和商用车的行驶监测系统。
(图 / 希迪智驾官网)
根据灼识咨询披露数据,2024 上半年,希迪智驾总营收 2.58 亿元,在商用车自动驾驶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 12.9%。其中,自动驾驶矿卡市场营收约 1.5 亿元,在自动驾驶矿卡市占率约 36.5%。
相比于传统乘用车领域自动驾驶技术的进阶式发展,矿场等末端领域反而是最早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图 / 希迪智驾官网)
招股书信息显示,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希迪智驾共交付 123 辆自动驾驶矿卡,并收到 320 辆自动驾驶矿卡及 206 套独立自动驾驶卡车系统的指示性订单。
此间,公司已为中国某矿区交付了 56 辆自动驾驶矿卡,与约 500 辆有人驾驶卡车混合行驶,组成全球最大的混编作业采矿车队,且交付了中国首个完全无人驾驶纯电采矿车队。
根据灼识咨询披露,希迪智驾已于 2022 年获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自动驾驶矿卡已将采矿效率大幅提升至人工驾驶矿卡作业效率的 104%,成为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达到此效率的自动驾驶公司。
一定程度上,技术的领先,让希迪智驾有了营收规模快速扩张的土壤。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 0.77 亿、0.31 亿、1.33 亿和 2.58 亿元,2022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9.7%、329% 和 470%。
但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亏损分别为 1.8 亿元、2.63 亿元、2.55 亿元及 1.23 亿元;期内经调整亏损分别为 1.14 亿元、1.59 亿元、1.38 亿元、5944.8 万元。
高增速下的亏损背后,是希迪智驾与整个行业相悖的低毛利率。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希迪智驾的毛利率水平分别为 33.1%、-19.3%、20.2% 以及 17.2%。
在两大主营业务单元自动驾驶和 V2X 业务中,V2X 业务的低毛利逐年走低也拉低了整体的毛利率水平。报告期内,V2X 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34.1%、33.5%、17.7% 和 7.7%。
更重要的是,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也拖累着这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 1.11 亿元、1.11 亿元、0.90 亿元、0.35 亿元。研发投入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一家技术型企业来说,未来或将影响颇大。
3、90 亿估值,拿什么托举?
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在创始人的光环笼罩与成长型的赛道下,希迪智驾一路融资历程颇为顺畅,背后不乏红杉中国、百度风投、联想控股、新鼎资本、湘江国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可以说,希迪智驾并不缺钱。
在 2018 年 3 月首次达成由红杉中国领投的 3000 万元A轮融资之后,截至递表前,希迪智驾总计完成 8 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 15 亿元人民币。
在这次赴港 IPO 的过程中,红杉中国、新鼎资本、联想控股是其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截至公司首次提交日期,红杉中国持股 10.61%,新鼎资本持股 9.67%,联想控股持股 3.49%。
除了不错的募资金额外,在数轮的融资之下,更是托举起希迪智驾 90 亿的估值,将其送到港交所的大门前。
此次希迪智驾港交所上市,与同为自动驾驶赛道的黑芝麻智能类似,均借助了港交所修正后的“18C 章程”。
2022 年 10 月,港交所为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等五大行业,首次发布“18C 章程”,并针对已商业化公司和未商业化公司分别设立不同的上市门槛,包括市值、收入、研发开支等。
2023 年 3 月,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交所宣布对《主板上市规则》第 18C 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及相关指引文件进行修改,将商业化企业的最低市值从 80 亿港元下调至 60 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从 150 亿港元下调至 100 亿港元,以吸引更多有高增长潜力的新兴科技公司进入香港资本市场。
这一修订,给予了更多徘徊在上市门前的企业以机会,包括希迪智驾。
2022 年初,希迪智驾完成C轮融资后,其公司估值一直停留在 80 亿元的关口。但在 2024 年初进行的C+ 轮融资,却恰逢其时地为其争取到了机会。
尽管融资金额仅为 2400 万元,远低于此前的融资金额,但这笔融资成功将公司每股单价从C轮融资时的 216.05 元/股提升至 235.11 元/股。这意味着,希迪智驾的估值也从 80 亿人民币提升至 90 亿人民币。
至此,在 2024 年 2 月完成C+ 轮融资后,希迪智驾的投后估值为 90.24 亿元,为首轮投前估值的 161 倍。
对应彼时人民币与港股的汇率,希迪智驾在递表前,迅速达成了“未商业化企业最低市值 100 亿港元”的 IPO 条件。
在整体自动驾驶投资热潮褪去的情况下,希迪智驾被托举着进入资本市场,很难理清到底是为企业“续命”,还是坚持投资长期主义。
招股书上醒目的亏损数字和毛利率,始终刺痛着外界的神经。企业未来的商业化能力和研发水平,才是希迪智驾在产业立足的关键。
身为创始人的李泽湘,用自己的个人品牌价值,为希迪智驾争取到了足够的融资优势,但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本身。光环褪去,希迪智驾仍要接受市场上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