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投资人在打听滴滴新一轮融资”

  文融中财经

  “还是集中在头部几家基金之内的交易。”张桐告诉融中记者。“价格对于他们而言不是最大的问题。”

  张桐所言的交易,是滴滴正在推进的新一轮融资。

  据了解,这一轮融资已经在几家意向基金中进行商讨。其中包括某总部位于北京的基金。

  “北京的投资人小圈子里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但参与者还是头部基金。一些投资人朋友也在打听,但是小机构也投不进去,另外价格也比较敏感。到了这个轮次,机构能给企业带去钱之外的资源也非常重要。而且滴滴在融资上已经非常有经验了,他们还是会综合考量。”

  根据彭博社消息,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正寻求新一轮融资,目标估值约为 5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 364 亿元)。

  据了解,这一笔基金的用途,将主要为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推进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量产。

  去年 10 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完成C轮 2.98 亿美元融资,这意味着滴滴此次融资为C+ 轮或D轮。

  滴滴又要融资了?

  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寻求融资的消息已经在投资人的朋友圈流传一段时间。融中获悉,这一次有意向的基金仍是头部机构。

  “产业资本可能也会有兴趣,但目前就看几方谈得如何了。”上述投资人告诉融中。

  2016 年,CNN 曾总结“2016 年对自动驾驶来说是激情引爆年。”一年时间,几乎每个星期,自动驾驶的相关消息滚动刷屏。除了车企和供应链上的大野心家们,还有硅谷和创业公司等外围,也在挤破头投钱、投人、投时间、投各种能投的资源,争先恐后地投身自动驾驶领域。

  这一年发生了意见震惊四座的高通 390 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案,这应该是科技行业史上规模第二大的并购案,而高通这么高代价的意图也很明确,要凭此进入自动驾驶汽车的芯片市场。

  也就是这一年,滴滴就已经开始组建自动驾驶团队。最初,这一团队主要是内部一个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

  有意思的是,在大洋彼岸的谷歌,在 4 个城市自动行驶了 100 多万英里。谷歌把这个已经叱咤8、9 年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剥离出来,变成了独立公司 Waymo,划到了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地位一下子就提升了。

  直到 3 年后,滴滴复制了谷歌的路径,将这一技术研发团队进行独立化,并升级为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公司。

  滴滴对于自动驾驶算是非常低调。不同于过去平台业务和橙心优选,滴滴自动驾驶鲜少露面,似乎在专注于技术的研发。

  2020 年,沉默3、4 年之久的滴滴自动驾驶公司,传出了一则融资消息。该公司获得了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超过 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06 亿元)的融资。

  滴滴和软银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至 2017 年。彼时,软银已投资滴滴两次,共计 80 亿美元。2019 年 3 月,滴滴刚成立全资子公司滴滴沃芽,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时,就有“软银欲再向滴滴注入 16 亿美元”的消息流出,引发关注。

  有了首轮资金的暴涨,滴滴自动驾驶开始启动了规模化测试。

  2021 年开始连续三年时间,滴滴自动驾驶平均每年完成一轮融资,投资方分别是:

  2021 年的B轮:IDG 资本、CPE、Paulson、中俄投资基金、国泰君安国际、建银国际。

  2022 年的B+ 轮: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

  2023 年的C轮融资:广汽集团。

  按照这一节奏,2024 年在资金端短暂停歇的滴滴,今年融资应该是顺理成章。新一轮融资最后花落谁家,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但对于自动驾驶这条赛道,滴滴的对手并不少。不考虑滴滴的大厂光环,成本仍然是投资人们考量投资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的核心问题。

  配全团队,滴滴加速快跑

  在滴滴自动驾驶的成立节点中,有两个关键时间:一个是 2022 年,也正是这一年滴滴推动无人出租车(Robotaxi)服务的试点运营;

  另一个是 2023 年,滴滴自动驾驶推出了首款无人驾驶概念车“Didi Neuron”,并计划于 2025 年推出首款量产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

  事实上,早在 2021 年,滴滴在提交的招股书中将自动驾驶列为四个核心战略板块之一,自动驾驶和未来可能实现的 Robotaxi 就是滴滴的第二曲线,甚至也很可能是城市出行的最终答案。

  即使滴滴此后遭遇了“下架”等困难,但并没有放弃对 Robotaxi 的研发。

  据了解,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经掌握了包括感知、预测、决策控制、大规模访问系统、大规模机器学习平台等 L4 自动驾驶的全栈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目前正在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在软件、硬件、服务、运营等方面深度集成,推出下一代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但对于 Robotax 取代传统网约车这个赛道,投资人们最关注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成本问题。

  有投资人直言,“当前,造车成本仍是 Robotaxi 最大的资本投入。”

  简单理解,Robotaxi 所用的车辆,不同于一般的车辆,其多了一笔成本,那就是汽车智能化的改造成本。目前的 Robotaxi 车辆,多是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比网约车多了一笔改造成本。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与电动出租车相比,Robotaxi 改装成本需控制在 10 万美元左右,才能迎来成本的拐点。

  根据 2022 年一组数据显示,百度发布第六代量产自动驾驶汽车 Apollo RT6,其成本已从原来的 48 万元降至 25 万元。根据规划,Apollo RT6 将于 2023 年率先在“萝卜快跑”上投入使用。

  此前,百度的“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营,引发了一波社交媒体的热点关注。

  拿下,百度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能否真正实现“无安全员”——只有降低了人力成本,Robotaxi 的商业化之路才能算开始落地。

  对于滴滴而言,还需要更快一点。

  2024 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北京、广州和上海示范区域内混合派单,连续安全运营超过 1500 天。2024 年 4 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的合资公司安滴科技已获批工商执照,双方将深度融合自动驾驶领先技术和新能源整车制造成熟经验,于 2025 年推出首款量产 L4 车型。

  从节奏感来看,滴滴内部也进行了一场组织升级。

  去年 12 月,滴滴内部宣布,同意张博卸任集团 CTO(首席技术官)的申请,张博未来将专注到自动驾驶业务中。张博将继续担任集团班委和自动驾驶公司 CEO(首席执行官)。

  这似乎意味着,滴滴正在加速完善自动驾驶公司组织架构。

  1983 年的张博算是滴滴的元老。

  出生于湖北枝江,2005 年获得武汉大学软件学院学士学位,2008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早年曾在百度工作,2012 年加入滴滴,是滴滴的创业元老。

  除了张博之外,原顺为基金执行董事孟醒为 COO。不过,在去年 10 月,孟醒离职,加盟五源资本,出任五源资本合伙人。

  张博曾公开表示,L4 自动驾驶技术能大幅降低交通事故,提升交通效率,是下一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自动驾驶的安全稳健发展,需要在 AI、量产制造和运营网络三个层面实现关键突破和深度融合。“广汽集团和滴滴战略加持,夯实滴滴自动驾驶在这三大核心能力上的战略布局。滴滴自动驾驶将继续坚定技术投入,稳步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应用。”

  竞争走到白热化阶段

  除了滴滴正在寻求募资的消息,就在上周,两家自动驾驶公司纷纷传来了拟赴港二次上市的传闻。一家是小马智行,另一家是文远知行。不过很快,两家对这一消息均否认。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算是国内同一时期崛起的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在细分赛道上各有千秋,经过 2022 年一轮泡沫破灭和优胜劣汰,Robotaxi 行业终于在 2024 年步入新一轮上升期。

  小马智行于 2024 年 11 月 27 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以每股 13 美元发售 2000 万份 ADS,募资 2.6 亿美元。

  文远知行于 2024 年 10 月 25 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每股 15.50 美元公开发行 890.3760 万份 ADR,以及同步私募配售 3.2 亿美元。

  从资本市场表现看,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两只股票市值相近。

  就在此前,小马智行正式开通北京南站往返北京亦庄的 Robotaxi 服务。这是北京市区首次开放火车站场景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北京南站的旅客可以搭乘一台自动驾驶车辆,轻松实现“从家门到车站”的无缝衔接。

  同一天,文远知行 WeRide 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车辆(Robotaxi)正式获准在北京经开区至北京南站之间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收费服务。

  一天之内,两家企业有着相同的动态,可见赛道竞争已经到了贴身肉搏的阶段。

  浙商证券研报分析,尽管 Robotaxi 产业在今年以来在政策以及商业化运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实际规模化落地的节奏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从而导致部分 Robotaxi 相关公司仍将在短时间内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放开 Robotaxi 试运营,全球 Robotaxi 竞争可能加剧,从而影响整体产业竞争格局的演变。

  这一格局下,滴滴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此前,百度曾预测,在 2025 年左右,全球会出现大范围 Robotaxi 商业运营的企业。张博认为,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大概在 2026 年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另外,中金公司预计到 2030 年,Robotaxi 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 2 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市场。而汽车咨询服务机构 IHS Markit 也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到 2.25 万亿元,其中 Robotaxi 占比将达到 60%,即 1.3 万亿元。

  这就是说,Robotaxi 与网约车的竞争,在两三年后,将全面展开。

  曾有投资人越策预料,到了 2030 年,Robotaxi 可能会快速抢占传统网约车的饭碗。此后的若干年,共享出行市场转向 Robotaxi,传统网约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也意味着,以网约车为生的滴滴,将面临业务形态的巨变。而这也是为什么滴滴一定要做自动驾驶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国内自动驾驶投融资也已经走到了白热化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 80 起自动驾驶赛道的融资中,70 起金额达亿元,其中融资数亿元占总数的 23%。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速腾聚创、文远知行、小马智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佑驾创新 6 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地平线上市募资约 51.42 亿港币,成为年度港股最大科技 IPO。

  今年以来,各地争抢人工智能领域,而在去年,这一现象也出现在自动驾驶企业背后。

  公开的融资中,政府投资平台参与的有 40 余起。同时,半数以上的投资机构都有国资背景。2024 年政府资本和国有资本对行业的关注度明显增强。

  过去一年,政府资本对于低速无人驾驶企业的投资力度显著增强,多地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研发补贴等方式,加大了对低速无人驾驶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国有资本方面的资金池持续扩大,对低速无人驾驶企业的投资规模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政府资本和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也更加明确和精准,尤其针对无人配送、无人清洁环卫等特定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

  对于各地政府而言,通过投资,进一步汇聚无人驾驶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合作,推进落地并形成产业集群,可能是投资的关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