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续命」,京东「重生」

  财报超预期,没有新故事。

  3 月 6 日港股盘后,京东集团发布 2024Q4 及 2024 全年财报,营收利润均超预期。

  营收方面,2024 年全年收入为 11588 亿元,同比增长 6.8%。利润方面,2024 全年归母净利润为 414 亿元,同比大增 71.1%。

  超预期的财报,反映在当日股价上。发布财报后,京东港股股价一度涨幅超过9%,但并未在之后持续。

  按照投资人高虎的话:“京东做的还是苦差事,赚差价。国补最多吃个两三年,还得继续找增量不是?”

  资本市场从不缺动听的故事,大家都在忙着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AI 成了阿里财报会上的重头戏,京东财报会上,外卖则成了投资人最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它尚在襁褓。

国补焕生机

  京东是国补最大受益者,这似乎早已成为市场共识。

  这种共识最早体现在去年国庆节前后,当时一系列密集的政策利好出台,叠加早期国补利好发酵,京东在那波行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那次中概股普涨的领头羊。

  如果说 Q3 国补效益还没能得到完全释放(同比增长 2.7%),Q4 或许就可以瞧出国补对京东的刺激到底有多大?

  实际上,早在此次京东四季报(Q4)发布前夕,市场便已达成一致,对其业绩给出了较高的预期。但结果,仍然大超预期。

  财报显示,京东 Q4 营收 3470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13.4%;净利润为 99 亿元,同比激增 190.8%。其中商品收入 2810 亿元,同比增长 14.0%;具体来看,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 1741 亿元,同比增长 15.8%。

  要知道,去年二季度京东核心业务 3C 家电首次出现同比 4.6% 的负增长。这一情况,曾使京东内部忧心忡忡。

  好在国补提前释放了消费潜力,也极大缓解了京东的压力。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质疑——“国补能够持续多久,当国补散去,京东拿什么让市场信服?”

  过去一段时间,雷峰网曾与京东服务商、家电品牌商家以及京东内部人士等多方交流,得出的判断是:国补以三年为基础周期,同时有着五年的长远规划。若三年后经济显著恢复,补贴便会停止。在 2025 年之前,补贴带来的红依然会十分明显。 

  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张杨告诉雷峰网,京东财报关键几个点都挺对的。对于国补的持续性,我们可能更加谨慎乐观。最起码今年,叠加去年低基数,今年上半年还有 618,集中爆量时间,预期不会差。

  另外,面对京东吃尽国补红利,淘天不会猛追,拼多多也追不上。京东有“独占鳌头”的资本。

  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 2025 年 1 月 8 日,京东“国补”已经覆盖了 28 个省市,淘天是 23 个省市,拼多多 7 个省市,抖音电商 6 个省市。

  近期,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宣布国补的范围从“8+N”类增加到“12+N”类,增设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

  京东或许又能稍微缓口气了。

  从京东的核心盘 3C 品类来看,以手机和家电为例。

  张杨向雷峰网表示,手机这个品类增长很好。过去,苹果手机曾被拼多多定向爆破了,抢走不少份额,导致去年手机品类的增长一度在 0 上下。但今年1-2 月,京东的手机品类约有 20% 的增长。核心原因在于,苹果那边虽然仍然受到不小影响,但拼多多不定向补贴安卓,后者 SKU 太多,但在国补里也更受益。多个因素,使得京东重新找回了手机品类增长。

  家电方面,张杨认为,1-2 月,供给还没上来,使得部分品类增长有限,这个问题在去年就有过。钱是到位的,需求也是有的,但是供给上不去,没有国补的货。所以,大家电都攒着劲儿,等今年二季度,或者是 618,这种大促发力。

  国补的利好,中短期还将持续,但若看向更长的周期,京东仍需找到新的增长点。

  那么,京东或许只能依靠其他品类,这并非京东的优势所在,所以会更加依赖 POP 卖家。

  鉴于此,京东调整思路,瞄准 9.9 包邮、低价秒杀区,与此同时,主打低价的京东京喜再度升级为“全托管模式”上线。而这一切的商品源头几乎都是来自义乌、诸暨、泉州等全国各地的产业带商家。

  这一转变也促使京东在 2024 年财报中,日用百货在营收及利润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

  具体而言,2024 年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同比增长了 9.2%。其中,四季报(Q4)日用百货商品收入 1068 亿元,同比增长 11.1%。而商超品类更是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的双位数增长。

  许冉也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平台生态方面,用户对 3P(第三方平台)模式的认可度也在加深,四季度 3P 用户数和订单量加速增长,增速超越整体零售业务。生态活跃度的提升为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外卖造声势

  外卖,是京东财报会上的一个新重点。

  过去一个月,京东在外卖领域动作不停。2 月 11 日至 24 日期间,京东黑板报接连发布数条消息:做品质外卖——五险一金全交——社保成本京东全承担。

  接连几则消息,一时间让京东、美团、饿了么三家集体处在了舆论中心,美团股连续两日出现下挫。

  从当时来看,市场负面情绪放大,且美团被迫加速跟进给外卖员缴纳社保一事,导致了市场对未来预期的情绪性担忧。

  但冷静下来后,市场逐渐理性,美团股价重回正轨,不少行业内人士认为,京东外卖,更大的意义在于阻击美团即时零售对京东核心盘的影响。

  投资人乔庄告诉雷峰网,京东做外卖,以小搏大,不是为了真正赢,现阶段只是为了转移对方注意力,毕竟对方的即时零售业务都已经侵入到自己的核心腹地,再不出手,京东只会把自己置身一个更加艰难的处境。而外卖本身又是个苦生意,哪有那么好做?

  和以往入局外卖的玩家不一样的是,京东具备一定做外卖的先天优势,即履约配送的基础设施能力——达达。

  不过,作为京东新业务之一的达达,近些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某快递公司高管胡泉永向雷峰网透露,达达自 2020 年上市以来,经历了业绩的低迷,看不到盈利的希望,收入规模也上不来,股价也是连续腰斩再腰斩,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就等着私有化退市。

  根据 2024 年 Q4 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承担京东即时零售业务的达达集团,业绩进一步承压。

  具体而言,2024 年 Q4 营收 24.33 亿,净亏 12.27 亿;2024 年全年收入 96.64 亿人民币,增速下降8%,净亏 20.39 亿,亏损进一步加大。

  达达集团主要收入来自京东秒送和达达秒送。其中,2024 年,达达秒送净收入 58.05 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 44.6%;京东秒送净收入为 38.59 亿元,同比降幅达 40.6%。

  由此可见,京东秒送的确拖了达达的后腿。

  京东秒送,作为去年 5 月,京东整合京东小时达和京东到家的产物,为消费者提供“好物立享”、最快 9 分钟送达的购物体验。

  而如今,京东外卖如果继续吸血达达,恐怕达达的未来一段时间的业绩还要更难看。

  对此,京东首席执行官许冉女士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也专门回答了关于外卖对京东利润的的影响。

  首先我们零售的战略重点是没有改变的,建议大家不要单独的去思考即时零售或者外卖这个业务,而是要放在京东整体零售业务能力和服务体验上通盘考虑,那在即时零售包括外卖的投入,对于我们丰富消费场景、打造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都有积极的效果。

  即时零售是核心零售业务的自然延伸,外卖也是即时零售场景下用户高频的业务之一。

  对于加码即时零售,乔庄向雷峰网表示,“当前京东即时零售单量规模太小,所以京东方面寄希望能依靠外卖这类高频品类引流,通过即时零售变现。这点也不难理解。” 

  但是,京东切入的又是高品质外卖,这点本质上就和高频是相悖的,因为价格还是大多数用户的痛点。

  尽管,京东做外卖这件事难度不小,诟病很多。不过,某证券公司研究员李树仁对此展现了较为乐观的态度。

  他向雷峰网表示,自去年起,从京东集团到京东物流,京东整体战略明显更以客户为导向,灵活性也大幅提升。这一转变在京东的运营能力上有所体现,京东物流去年以来的股价走势也反映出了相关变化。由此可见,京东正全力整合资源,围绕集团主要业务全面发力。后续,达达完成私有化后,京东无需再时刻对外披露相关数据,得以长期联合京东物流,持续为京东集团赋能 。 

  除了供给端,京东做外卖,最难改变的是用户心智。

  从事餐饮行业十余年的资深商家徐青风向雷峰网表示,京东涉足即时零售或外卖领域,存在一个极为致命的弱点——缺乏流量基因。这直接导致商户入驻意愿不高,订单量也难以提升。此外,当下京东整个商家入驻审核系统并不完善,规则还在持续变动,依靠 BD(业务拓展)直营模式进行扩张,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

  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京东开展外卖业务,初衷并非要与美团一较高下,更多是想对美团施加压力。只要压力传递到位,从某种程度而言,京东便算是达成了部分目的。 

  从这个点来看,京东外卖勇于出击,或许已然是一种成功。

  只是,在阿里已经进入 AI 新叙事的时候,京东还处在电商漩涡中,大概也是一种不得已。

  当然,阿里、京东各有所长,阿里云深耕数十年,本就积累深厚,京东则拥有独一档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如此来看,我们倒也不必对京东未来过于担忧。

  关于京东的人和事,雷峰网将持续关注,八卦还未讲完,欢迎添加作者微信:Omayaeww,获取更多信息。

  (*高虎、张杨、乔庄、胡泉永、李树仁、曹华、徐青风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