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用DeepSeek大调查!提升工作,还跟它掏心窝

  “青春腔调”民调栏目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青春腔调”民调专栏,倾听青年的声音,呈现青年的态度,连接青年的需求,描摹青年的梦想。无论热点事件抑或湾区建设,年轻的你,请发声!

  “世界上最好闻的气味是什么?”

  DeepSeek“思考”片刻后,给出了答案:“刚出炉的面包”“第一场雨打在泥土上的味道”“还有爱你的人”。

  DeepSeek 横空问世,成为 AI 赛道“新星”。从工作学习到情感陪伴,DeepSeek 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这届年轻人都在用 DeepSeek 做什么?如何看待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 2025 年 3 月面向青年群体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职场效能提升、生活决策支持、学术研究辅助是受访青年使用 DeepSeek 的主要目的,认为 DeepSeek 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供情绪价值。面对 AI 浪潮,受访青年表示不会完全依赖,更希望做“AI 军师”。

对话类 AI 工具用得最多企业员工学生使用频率高

  人工智能发展火热,AI 应用工具风靡年轻群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6.38% 的受访青年表示最常使用 DeepSeek、ChatGPT、文心一言等通用对话类 AI 工具,其次是 Midjourney 等图像生成类(37.92%)、Pika 等视频处理类(31.54%)。

  具体来看,有 24.82% 表示每日高频率使用,每天多于 5 次或以上;35.46% 的受访青年每周使用 DeepSeek 约 2 至 4 次;29.79% 表示以需求驱动为主,在特定场景会用到 DeepSeek。交互分析发现,企业员工、学生每日高频率使用 DeepSeek 的比例更高。00 后学生黄礼志熟用各种 AI 工具,他说:“总结文献用 Kimi,翻译用 ChatGPT,提供思路用 DeepSeek。”

  广州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王显珉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校学生 AI 工具普及率较高,使用场景多样化。学生主要用于学术辅助(如编程解题、论文框架生成、语言学习(如中英翻译)、时间管理(如学业规划表)以及创意写作(如小说大纲生成)等方面。

既是提升职场效能助手也是心理疏导陪伴对象

  搭上 AI 快车,年轻人都在指挥 DeepSeek 做什么?调查结果显示,53.19% 的受访青年表示通过 DeepSeek 来进行职场效能提升,例如方案撰写、PPT 制作等。其次是用于生活决策,如消费选择、健康管理,还可以辅助学术研究,比例各占四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近三成受访青年将 DeepSeek 看作心理疏导陪伴对象,认为起到压力缓解、情绪调节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恋爱中的 00 后受访青年更倾向通过 DeepSeek 寻求心理疏导陪伴,而 90 后、95 后主要用于职场效能提升、生活决策支持较多。

  几乎每天都用 DeepSeek 的黄礼志表示,除了辅助学习,有时也会和 DeepSeek 聊聊天。“比如最近我让它给我推荐一个养老的地方,我提出了要求:房价每平米一万以内、有海有暖气、有大型商业综合体、100 公里内有高铁站和机场。DeepSeek 就推荐了烟台、威海、秦皇岛、湛江等地,分析了各地的特色,说得我都心动了。”

  事实上,像黄礼志这样将 DeepSeep 视为“生活搭子”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南都研究员在社交平台搜索发现,年轻人与 DeepSeek 的对话内容,可以从工作聊到生活,也可以从外貌穿搭聊到内在情感,比如“DeepSeek 告诉我浪费生命的 10 大行为”“DeepSeek 给气血不足、能量低的人每日恢复方法”等等。其中一个关于“我问 DeepSeek 因为抑郁症浪费了很多时间,错过了很多机会,怎么排解”的帖子,更是“戳中”了不少网友,大家纷纷在评论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数据监控了我”“这些说到我心坎里”“DeepSeek 当个心理陪伴师还真的蛮好的”。

  数据服务商 QuestMobile 发布《2024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黑马应用”盘点》显示,月活用户规模前 5 名竟都为 AI 陪伴类应用。人工智能应用与年轻人的需求关系在不断演化。DeepSeek 吸引年轻人的原因有哪些呢?调查中,受访青年认为 DeepSeek“能提高工作效率”“理解能力和生成能力较为精准”是主要优势,分别占 52.48%、50.71%,还有人认为 DeepSeek 能做到“个性化推荐”“随叫随到,提供情绪价值”。有意思的是,MBTI 人格为“I人”的受访青年更依赖 DeepSeek 提供情绪价值这一功能。

有局限性,不完全依赖年轻人更想做“AI 军师”

  年轻人与 DeepSeek 热聊产生“数字多巴胺”。调查中,有 89.26% 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会更深度地使用 DeepSeek,其中四成以自学为主,也有超一成人愿意付费学习。

  不过,也有部分受访青年反映 DeepSeek 无法精准处理复杂问题(55.32%)、搜索结果不够准确(54.26%)、服务器经常繁忙,无法进入(47.16%)等等。00 后何施惠说“DeepSeek 帮我识别参考文献,给了一堆造假的,害我在知网上查半天。”网友鲜奶麻糬表示“DeepSeek 要重复问几次才能给出完整答案。”

  王显珉分析称,对比其他 AI 工具,DeepSeek 的优势在于其高性能与低成本并存,中文处理与逻辑推理能力突出,能轻量化部署与开源生态,例如支持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模型可蒸馏至小规模硬件运行,同时开源策略为开发者提供高度灵活性,还在教育、医疗、科研等多场景适配应用。

  同时,他亦指出 DeepSeek 的“硬伤”。例如多模态能力薄弱,指令敏感性高,需严格遵循“角色+任务+要求”的输入模板,否则易输出偏差答案,多轮对话和函数调用能力较弱,还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低资源场景应用受限,同时有潜在的伦理风险,例如存在“奖励滥用”隐患。

  那么,年轻人如何看待 DeepSeek 等 AI 工具的诞生和应用?调查结果显示,53.69% 的受访青年表示“辅助为主,非完全依赖”,47.65% 表示“指挥 AI 做事,让工作生活变轻松”,但也有部分受访青年表示“感到焦虑,担心被 AI 淘汰”“谨慎使用,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专家建议: 年轻人提高 AI 素养,多培养“人类特质”

  如今,AI 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DeepSeek 为年轻人打开通往知识和高效生活的大门,同时年轻人也在赋予 DeepSeek 新属性。

  王显珉对南都研究员表示,年轻人活学活用 DeepSeek 等 AI 工具,一方面,反映了大家效率至上与工具理性的特质。年轻人将 AI 视为“智能副驾”,通过快速获取信息,例如旅行攻略、健身计划,以及星座解析、树洞倾诉等情感支持,来优化时间分配,反映其追求高效、厌恶冗余的“极简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呈现了情感代偿与社交替代的心理。AI 的情感疏导功能填补了部分年轻人的社交空缺,但也折射了在现实生活人际互动不足。此外,部分年轻用户因信息过载选择信任 AI 的“权威性”,也可能削弱其批判性思维,存在一定的技术依赖与认知焦虑。“部分学生作业呈现模板化特征,如文献综述结构雷同、代码注释风格统一。”他提到,学生使用 AI 梳理论文理论背景和数据分析的现象较为明显,但深度思考和原创观点仍需学生主导。

  面对 AI 浪潮,王显珉建议:首先,年轻人要提高自己的 AI 素养。学习基础编程与算法原理,培养“人机协同”思维。例如通过 DeepSeek 开源模型实践微调,理解其局限性与适用边界。其次,要强化人文教育。在技术工具之外,注重创造力、同理心等“人类特质”培养,避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此外,还需要建立系统的监管框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分级使用机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限制高风险场景的 AI 应用,保障数据隐私安全。

样本概述: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于 2025 年 3 月 12 日至 17 日发起本次网络问卷调查。从性别来看,男性受访者占 43.62%,女性受访者占 56.38%。从年龄段来看,90 后占 23.83%,95 后占 30.87%,00 后占 45.3%。从身份来看,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员工占 12.08%,企业员工占 33.89%,创业者 13.42%,自由职业者占 16.78%,学生占 20.47%。从婚恋状况来看,单身占 41.61%,恋爱中占 25.17%,已婚未育占 16.44%,已婚已育占 16.78%。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邹莹

  统筹:张纯

  采写:南都研究员麦洁莹

  制图:甘丹欧阳静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