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天官宣「最强年报」,雷军、何小鹏为何玩到一起去了?

  文 /节点财经一灯

  不只是对年报的称呼,这两家从名字就透着"兄弟感"的企业,这两年的发展轨迹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呼应。

  3 月 18 日下午,小米集团与小鹏汽车在同一天相继交出了各自的年度成绩单——小鹏 2024 年年营收突破 408.7 亿元,同比增长 33.2%;小米集团 2024 年营收 3659.1 亿元,同比增长 35.0%。有趣的是,两家不约而同地将 2024 年成绩单称为"史上最强年报"。

  回望 2022、2023 年,小鹏汽车正经历因 G9 车型定价失误导致销量暴跌的至暗时刻,股价跌入谷底;另一边的雷军则以"押上人生全部声誉"的悲壮感,投身造车事业。而如今,小鹏汽车重新找回了节奏,2024 年全年总交付 19.01 万辆,同比增长 34.2%;小米汽车首年交付 13.68 万辆,用"跨界奇迹"打破行业预期。

  一切时过境迁之后,两家企业都可谓是意气风发。而在颇具巧合的时间节点背景下,我们不妨来挖掘一下它们的财报,总结值得重视的亮点和背后共通的增长基因,思考尚存在的隐忧及短板。

  01 "史上最强年报",到底有多能打?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小鹏汽车的"最强"财报,应该是"营收与交付量迎来暴增,毛利率改善,企业亏损大幅收窄。"

  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 2024 年全年共卖出 19.01 万辆车,同比增长 34.2%。比较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销量就达到 9.15 万辆,同比增长 52.1%,近乎完成了去年小鹏汽车全年销量的 50%,创下单季销量历史新高。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从产品端来看,是因为去年下半年小鹏汽车先是发布了小鹏 MONA M03,打下了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的增长势头,紧接着小鹏 P7+ 上市,接过了小鹏 MONA M03 的爆款热度。于是在 2024 年最后几个月连续销量破 3 万辆后,小鹏汽车的营收也迎来历史新高。

  图源:小鹏汽车公众号

  财报显示,2024 年全年营收 408.7 亿元,与 2023 年的 306.8 亿元相比,营收暴涨超 100 亿元。虽然目前还未盈利,但小鹏汽车的净亏损已由 2023 年的 103.8 亿元,减少至 2024 年的 57.9 亿元,同比大幅收窄 44.2%。与此同时,2024 全年,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为 14.3%,同比提升 12.8%。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第一季度小鹏新车交付指引为 9.1 万辆至 9.3 万辆,同比增长 317.0%-326.2%;营收预期为 150 亿元至 157 亿元,同比增长 129.1%-139.8%。不难看出,得益于新车交付量持续稳健增长以及毛利率的正向改善,小鹏汽车扭亏为盈的日子不远了。

  "我们非常有底气地相信,在我们坚持 AI 研发大投入的同时会稳步走向小鹏在今年四季度的盈利。"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在电话会议上这样说道。

  小米这边,家大业大的,"最强年报"的看点就比较多了。但能让雷军激动发博亲自盖章"史上最强",《节点财经》认为主要是由于财报中的三个重要表现。

  首先,无论是单季还是全年,营收数据均达到历史新高。

  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 2024 全年总营收录得3,659 亿元,同比上涨 35%;经调整利润为 272 亿元,同比上涨 41.3%,均为历史新高。而即便不计算汽车收入,小米的主业营收也达到历史新高的3,331 亿元。

  再看单季。年报显示,小米第四季度营收 1090.1 亿元,同比增长 48.8%,预估 1043.8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 83 亿元,同比增长 69.4%,创下单季利润历史新高,这还是包括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的 7 亿元。

  图源:小米公司公众号

  其次,小米汽车拉起第二增长曲线。

  2024 年对于小米汽车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年报显示,汽车全年营收录得 328 亿元;交付 13.6 万台,毛利率为 18.5%,ASP(平均销售价格)为 23.4 万元。

  雷军在微博中称,将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上调至 35 万台。可见,在小米集团的商业版图里,智能电动汽车已成为确定无疑的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IoT 业务终于破千亿营收。

  2024 年,小米的 IoT 业务营收录得1,041 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 30%;毛利率为 20.3%,较 2023 年的 16.3% 有显著提升。

  其中,空调、冰箱与洗衣机等高附加值的智能大家电表现亮眼,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例如,小米空调在 2024 年出货量达到 680 万套,较 2023 年的 440 万大幅增长 50%,承接了本年度 IoT 的营收增长任务。

  图源:小米公司公众号

  另外,小米互联网业务同样也创历史新高,2024 年全年收入达人民币 341 亿元,同比增长 13.3%,整体毛利率为 76.6%。

  在《节点财经》看来,成功的路径总是相似的,而失败则各有各的问题。因此,这两家企业"年度最强财报"的背后,一定有值得发掘的相似的增长基因。

  02 看似并不相干,实则取长补短

  2022 年下半年,小鹏 G9 因配置和定价引发大量差评,小鹏汽车销量跌入谷底,企业一时间陷入至暗时刻,直到 2024 年才回暖。而在此期间,小米汽车则是循序渐进地研发、上市。

  那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小鹏汽车为了重回增长做出了哪些改变?又和小米的发展策略有哪些相似点?这里,《节点财经》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创始人躬身入局,重塑企业基因。

  小米这边很明显,雷军一直是以"All in 造车"的姿态亲自带队研发小米 SU7 的,甚至将董事会搬进工厂,亲自开车试驾搞直播。

  而在晚点 LatePost 的采访中,何小鹏曾提到,在小鹏汽车低迷时,他曾打电话给早期的投资人雷军,雷军一针见血点出小鹏汽车最大的问题:"小鹏最大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你只想当董事长,不想当 CEO。"雷军的意思很直白,你不能当甩手掌柜,想造好车,得当决策者,得亲力亲为。

  于是,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开始努力学习汽车制造的相关知识,拉着公司从技术导向转为客户导向。他亲自管理供应链,精简 SKU 和把控成本,这才发现公司内部推诿、腐败问题严重,于是在反腐行动中一口气开了 10 个高管。

  与此同时,何小鹏在 G9 风波之后挖来了有 30 年造车经验的前长城汽车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凤英。据了解,MONA M03 这款车的基础车型定义、定价和销售,都是由王凤英负责。正是靠着这款车,小鹏汽车才得以打了一个翻身仗。

  第二,营销制造声量,强化市场信心。

  小米和小鹏的创始人都是互联网出身,均擅长制造声量,将技术语言转化为大众情绪。

  例如,小米 SU7 发布以来,雷军每天给网友们汇报进度,去工厂打卡,还拍了一个"假睡"照。

  上市售卖之后,更是以"SU7 Ultra 锁单破万""豪车用户占比 80%"等话题引爆社交网络。同时,雷军还用年度演讲造势,用工厂直播强化"技术流"认知,并邀请极客测评,用专业内容消解大家对新品牌的信任障碍。

  小鹏汽车这边,何小鹏则借"自动驾驶对标 Waymo""AI 芯片量产"等话题,为产品加深技术标签,并通过密集访谈强调"2025 年盈利"目标,以强化市场信心。

  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均通过精准的传播策略,为品牌博得了大量的关注度和用户认知。

  第三,"技术平权"为矛,"规模效应"为盾。

  在市场战略方面,两家公司均是以"技术平权"为矛,争夺主流市场;"规模效应"为盾,覆盖研发投入。

  据了解,小米 SU7 最终上市定价 21.49 万元起,最高配为 29.99 万元。其中,双电机版最大功率 673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2.78 秒;高配版续航 800km,搭配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220km。

  小鹏汽车则在 G9 失利后,重新梳理了车型的价格与打法。从 2024 年来看,小鹏汽车的车辆均价从 25.4 万下调至 16.03 万元。其中,MONA03 MAX 版定价 15.58 万元,却标配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直接将高阶智驾拉入 15 万元区间;小鹏 P7+ 以 18.68 万元起售,较老款降价 30%,同时搭载新一代视觉智驾方案,成本降低 25%。

  图源:小鹏汽车公众号

  这两家企业,一个计划 2025 年冲刺 35 万辆交付目标,另一个押注 2025 年四季度盈利,背后均是对"规模效应覆盖研发投入"的共识。也就是说,二者均希望通过扩大生产或市场规模实现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将节省的成本转化为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从而形成"研发→技术升级→规模扩张→成本降低→更多研发"的正向循环。

  第四,小米的"影子"贯穿小鹏变革全程。

  其实,雷军和何小鹏二人有"亦师亦友"的情谊,何小鹏曾坦言称雷军为"大哥",表示后者曾给予自己在小鹏汽车管理和供应链等方面关键指导,双方还多次出席两家新车发布会,相互学习借鉴。

  于是我们能看到,无论是砍掉冗余车型、精简 SKU,还是产品思维从技术标签转向用户体验,亦或是穿工服下工厂,形成"创始人即品牌"的强绑定效应,雷军对何小鹏的指导和隐性影响,贯穿小鹏汽车变革的全程。

  因此,在《节点财经》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过去的 2024 年,如果对小米汽车来说是场"大考",那么对小鹏汽车则更像是"开卷考"。只不过,如果"答题思路"差不多的话,虽然能拿到差不多的"高分",但也容易出现相同的"错题"。

  03 相似的隐忧,不同的挑战

  前面提到过,两家公司的汽车业务目前还都处于亏损状态:小米汽车 2024 年年度净亏损 62 亿元,小鹏汽车 2024 年净亏损 57.9 亿元。而双方为了能塑造产品力,在研发投入也都不吝啬:2024 年小鹏汽车在研发投入支出 64.57 亿元,比 2023 年多投入了超 10 亿元;而小米在造车业务上的研发投入已超过 100 亿元,包括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开发。

  "目前,小米汽车还处在大投入期,这些投入可能是核心技术的研发、多车型的开发、工厂的投入、智驾的投入等等方面……对小米的汽车业务,我们内部其实没有非常明确的盈利时间表。"在小米集团 2024 年业绩财报电话会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如是说道。

  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汽车和小鹏汽车既要靠供应链和技术降本跑赢价格战,又要用规模效应覆盖研发黑洞,还要赌中市场对智能驾驶的付费意愿。尤其是当特斯拉 FSD 入华、比亚迪第五代 DM-i"清仓式"降价,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平衡术将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此外,小米和小鹏当前也有各自头疼的事。

  根据小米汽车官网显示,随着小米 SU7 的订单又进一步上涨,提车周期也大幅延长:等待时间最短的 SU7 Max,也要等待 8 个月左右时间;而最长的 SU7,等待时间接近一年。如此长的等待时间,已经劝退不少潜在购车用户。

  对此,雷军不久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目前第一焦点的问题是解决国内订单排队6—7 个月的问题,如何扩产的问题。"

  与此同时,据小米 SU7 车主社群的调研显示,72% 的消费者购车决策基于"雷军个人信誉",仅 18% 认可"小米品牌背书"。这意味着,"米粉"们购买的是一台"雷军造"的汽车,而不是"小米造"的汽车。这种"创始人即品牌"的强绑定,在某种程度上和明星代言一样是双刃剑,甚至说当创始人"塌房"时,其对品牌价值的影响会更甚于明星代言人。

  小鹏汽车这边的问题也不小。2024 年小鹏汽车全年毛利率为 14.3%,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8.3%,这一表现明显低于理想汽车(19.8%)和小米汽车(18.5%)。

  而造成低毛利率的原因也不难猜,就是低价路线。如今低价车型占比的提升对小鹏而言,已从短期救市策略演变为长期利润率的"紧箍咒":低价车型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幅,或许远不及价格下探对毛利的吞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资本市场更看好"技术输出"而非"以价换量"。

  另外,除了研发投入在上涨,小鹏汽车也逐渐加码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领域的探索。这让本就不富裕的毛利率,看起来更加岌岌可危。

  图源:小鹏 AI 科技日

  因此,《节点财经》认为,小米与小鹏汽车的财报高光,本质以创始人为核心的强驱动、以流量为杠杆的强营销、以技术为底座的强投入,这三者相互融合不仅可以让企业总有新故事可以讲,也在短期内创造出了"财报增速跑赢行业均值"的奇迹。

  但目前小米和小鹏汽车的销售体量、毛利率等数据,均未达到理想汽车等车企水平,既面临相同的问题,也有各自的挑战。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二者仍需通过规模效应或技术输出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案,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也是品牌能行深致远的关键。